文化艺术是如何产生、发展、传播和演变的?书画市场紧缩后,书画家、拍卖人和收藏家该何去何从?10月25日,2019年艺术上海大讲堂在上海世博展览馆火爆开讲,一连两天共十二场演讲,为人们带来艺术头脑风暴。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题为《“一带一路”与沿途文化艺术》的演讲中指出,任何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演变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形成文化艺术的基础,首先应该是本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比如,最早玉器产生的地方一般都不会离玉石产地太远。希腊、罗马以雕塑闻名,很重要的因素是这里本身也是石料的产地。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的雕塑呢?因为中国缺少良好的材料。
第二是人文地条件,包括人口、产业、民族、交通等。人口的迁移,肯定会把他们的艺术、文化带到另一个地方。比如我们的音乐舞蹈,这中间很多都是历史上从中亚传播过来的。怎么传播过来呢?就通过移民,通过人口的迁移,因为在当时没有其他手段可以传播文化,只能通过人本身。
在葛剑雄看来,艺术传播的条件由四个:一是人流,二是物流,三是信息,四是土客的关系。在远距离传输的条件下,不是所有人流都能成为信息流,但人流中间有艺术家、收藏家或者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就能传播出信息。
2018年与2011年拍卖成交数据表明,原占中国大陆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书画板块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缩水三分之一,而油画及当代艺术、古籍碑帖两大门类则逆势增长。在此情况下,书画家、拍卖人和收藏家该如何应对?本次艺术上海大讲堂总策划祝君波以“书画市场紧缩后的选择——致书画家、拍卖人和收藏家”为主题,系统分析了影响书画市场的四大因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首先,对书画家而言,应该去掉幻想认真创作,改变价格高就是艺术高的理念,扭转今天就要获得百年后价钱的想法;
其次,对中介而言,提升自身服务和质量竞争力;
此外,对收藏家而言,机会一直存在,应有眼光和策略,买好画家的作品,买有新意的画家作品。量力而行,从喜欢文化入手,兼顾投资,树立长线投资的理念。
收藏家陆洁民,他以“鉴赏心、收藏情——收藏是深度的欣赏、投资是深度的收藏!”为题,分别从“收”“藏”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评析,指出“收”要从自身喜好出发,关注心的选择。他认为艺术收藏是一种高频正向能量的互动。建议大家用心去购买作品,因为“心”会走在艺术家、艺术史之前,所以它的潜力无可限量。
作为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位教育者的何家英表示,艺术是一个多元的状态。中西方艺术各有特色,不能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别而忽略他们中的共性。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在于“融”字。他强调从西方教育中获得有益的东西,使我们能用国际的眼光看世界。他以中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作品为例,其区别在于西方人的写实是处于一种不放弃表现任何细节的真实的图象、真实现象。而中国的写实总是能够抓住本质,是它心向外化,是它理解的真实。所以你看到它既是真实的又是意向的,用一种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它融进去很多的主观的因素,所以中国画永远不会画成照片。从大的脉络上讲,中西方有着一种很天然的联系和相似性,它都是从工笔走向写意。中国书画传统,笔墨固然重要,但不是简单笔墨,是一种绘画语言的高级产物,更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人的生活状态,文化高度感受,创作出自内心不是表象。他呼吁,当下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