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纪录片《长江之恋》专家研讨会,昨天在北京举行。《长江之恋》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11家省级卫视创制。纪录片全景式、浸润式、立体式地呈现了长江及其流域近年来的真实面貌,播出后收视口碑皆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长江之恋》实现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统一。
古往今来以长江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就曾出现过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佳作《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今年国庆期间,国产纪录片《长江之恋》的52城收视达0.15,在全国卫视频道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其中有两集收视高达0.22,在全国卫视频道专题类节目中拔得头筹。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部题材宏大的主旋律作品,在青年人云集的影评网站上拿下了国产影视作品中罕见的9.0高分,其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6300万。
在环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看来,《长江之恋》很好地把握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长江大保护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一个矫正,因此,一定不要忽略高质量发展。《长江之恋》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思想。”王浩说。
有评论家从《话说长江》《再说长江》《长江之恋》三部作品的主题递进角度切入,点出《长江之恋》符合时代民心的思考深度与立意高度。上世纪80年代享誉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记录了长江流域的自然人文风貌,激发了中华儿女对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的热爱。2006年的《再说长江》用真实的人和事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变化,尤其是长江三峡移民搬迁之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下这部《长江之恋》则以反哺与环保两大主题贯穿始终,带着问题意识梳理人和水的依存关系。“这样的表达,反映出人类对于哺育文明的大江大河的新态度,那就是共生共存,较之前作可谓上升了一个高度。”评论家高小立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巨大的历史感,巨大的代入感,巨大的亲切感”来描述《长江之恋》带给自己的观感。纪录片中寻找的“江边居民”身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却十分动人,正是因为他们都有被长江滋润过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一个关于沿长江运行的绿皮火车的故事,给在场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列沿途要停靠20多站的慢车,颠覆了不少观众对当下公路系统的认知——绿皮车更像是当地居民的日常公交车,也是长江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思想的生动表现。
《长江之恋》借力一流设备与先进拍摄理念,展现优质视听体验,也被不少专家提及。从《话说长江》的胶片摄影机,到《再说长江》的高清镜头,再到《长江之恋》的4K拍摄,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延续,隐藏着国产影视作品本体语言不断升级的“暗线”。主创团队介绍,《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全方位记录了长江之美,为当代中国积累并保存下真实且珍贵的影像素材。
作者:张祯希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图:片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