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世界里最有看头的便是高手过招,因而唐宋便已有“打擂比武”之说。而到了戏曲鼎盛时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这座“戏码头”因剧场林立、名家荟萃,更是时时上演着“打擂台”的热闹景况。
不是所有“撞期”“撞剧”的演出,都当得起“打擂台”的名号。只有旗鼓相当的名角儿新锐,同一时期接连演出,在戏迷眼中才算是“打擂台”。若是有一方技不如人,自会退避三舍,改期换档。擂台赛,比的就是对艺术水准和市场号召力的自信。
也不是每一个时代都能形成“打擂台”之势。遭遇市场寒冬的传统戏曲,一度连剧场上座率、人才培养都成问题,更难再续“擂台”辉煌。回过头看,正是一轮又一轮“擂台赛”培养了观众,创新了艺术,推动了历史发展。
今天,在戏曲市场越发繁荣、票房屡创新高、梨园名角儿屡屡进入大众主流视野的当口,为“打擂台”所代表的市场良性竞争氛围提供了新的可能。诚然,相比于梅兰芳与程砚秋一连数月的“打擂台”,此番两大青衣接连亮相,无论从场次和戏码数量上还较为“单薄”。但敢打敢拼的这一步,燃起的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更何况,看多了网络世界里流行偶像的虚拟流量比拼,用作品技艺说话更显得珍贵而有说服力。
上海大码头,戏曲“打擂台”,何妨多来一点?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李婷
图/视频:均演出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