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现代人习惯于行走与迁徙,空间距离似乎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却也越来越小。如何捕捉那些细微的差异与丰富细节正考验着作家的眼力笔力。”散文集《南方》《北方》新书分享会上,著名作家张抗抗分享了她关于“南方”“北方”的点点滴滴,现场反响热烈。
这也是以“礼赞新中国,书香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五届浙江书展暨2019宁波读书节活动之一,在张抗抗看来,地缘文化因素对于作家及其作品生成的影响毋庸置疑——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的方言俚语,不同的历史文化,都会对作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对于这一类内容,不乏有人进行探索和书写,但如此“旗帜鲜明”地将散文分为南、北两卷,在国内尚属首次。
《南方》《北方》是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的以地域主题为线索的散文系列,对其过去40年来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梳理,同时收入了其近年来的一些新作,别具匠心的文化散文系列,以广义的南方和北方为线索,回忆过往,观照时代。这一地域划分,并不是简单地按地理上的南方、北方概念进行区分,更多是文化认同上的考量,内容涵盖自然风景、人文历史、民间习俗等,既是文学读本,也是文化读本。
“你们可曾注意过,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张抗抗抛出一个话题,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是树。”南方人的窗外是蓊蓊郁郁的香樟、榕树甚至棕榈树,而北方人的窗外则是高大笔挺的桦树、杨树和槐树。张抗抗非常珍惜这些没有消失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她将这些一一保存在作品集中,希望借助文学的手段,让更多的读者所记忆。
《南方》《北方》
张抗抗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生于南方,长于北方……回首大半生,张抗抗在北方的居住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南方,身上也深深打上了北方烙印,然而她与南方依然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联系,在南方北方之间穿行,连成她的人生轨迹——祖籍广东,生于杭州,下乡、求学、工作于黑龙江,中年回返北京。从南方到北方,一路求学、求知、谋生、发展,迁徙的自由带来创造的力量,南方和北方既是张抗抗生活的地理版图,更是她创作的文学版图。
丰富的生命体验使得她的散文创作有着特殊视角,细细品读《南方》《北方》,既能看到南北方之间鲜明的差异,领略迥异的风土人情,又能看到南北文化碰撞之后的融合。南方的温婉细腻与北方的豪放粗犷交织,如同一首交响诗,将生命的极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恰如她在书中所描述的:我这条载着各式人物、载着自己载不动的忧思的“运河”,几十年缓缓流过很多地方,水流经过之处,船头冲开的浪头、船桨划开的水迹,水线其实都嵌留在岸上。岸边四时不同的风光景色总是吸引我的视线,使我无法停下来成为一个湖泊一汪池塘或一口井。“尽管国外有不少伟大的作家,一生都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有的作家一生都在同一个地方打井。也有一些作家,一生像一条河一样流淌。但如今我的人生已过大半,很多事情都已无法重来,我只好安慰自己定下心来,做一条宽阔平缓的运河了。”
交流会上,张抗抗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一个水桶引发的战争”。19岁那年,她怀揣着对文学的梦想毅然离开家乡前往北大荒,初到北方时,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张抗抗的生活处处面临着鲜明的南北差异。在北方,“水桶”是用来存贮水的工具,却被初来乍到的南方知青们拿来洗衣服,这引起了北方知青的强烈不满。生活习惯的不同,社会观念的分歧,引发了许多如今回忆起来觉得有趣在当时却很困扰的纠纷。正是在不断磨合之中,张抗抗原本身为南方人的优越性被打破,她开始被辽阔壮丽的北方风景所吸引,为豪爽奔放的北方性格所打动。地域空间大了,人生的空间也随之宽广。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