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习近平主席曾在一年前如此评价:“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今天,距离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14天。大型纪录片《大上海》专家研讨会在沪举行,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
在与会专家看来,研讨会选择这一时间召开有着特殊意义。正是在一年前的首届进博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上海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
上海的背后是中国,也是新的时代。今天的上海,正努力守护好这份特殊的城市品格,并紧紧围绕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展开工作。
对历史的深情回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切实担负好上海的特殊使命,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纪录片《大上海》追寻历史发展脉络,就是为了观照当下与未来。
研讨会上,专家们从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样本价值、以及纪录片对其他上海题材文艺创作的启示性等多方面展开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大上海》准确、生动的讲述中,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印证。
在国庆70周年的献礼作品矩阵中,《大上海》做出了纪录片不可替代的贡献
“百年中国看上海”,近年上海纪录片领域的“一号工程”《大上海》,前不久在东方卫视、上海纪实频道完成了首轮播放,后在优酷独家上线。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片以8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以究竟如何“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为着眼点,诠释了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
纪录片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观众口碑上佳,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和网络热度。
在荧屏上,《大上海》在东方卫视全国地区的单期最高收视率为0.28,位列当天同时段全国节目第5名,专题类节目第2名。
在新媒体端,开播当晚,#大上海#话题在微博热搜城市榜中高居第二名;播出期间,话题阅读量高达2975.9万,讨论超5万条,并在微博主办的#故事看中国#推广活动中被精选为推荐节目。尤其在长假期间,《大上海》中具有档案意义的珍贵故事内容将国庆的气氛推向高潮。10月2日,在众多热门话题中,《大上海》所记录的老上海弄堂生活短视频成功登上微博热搜榜前30名。在酷燃视频、梨视频、澎湃App和抖音等第三方短视频平台,《大上海》节目相关短视频播放超5000万次。
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大上海》主题重点刻画突出,红色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客观真实与创新表达的统一。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纪录片《大上海》也加入主题宣传的矩阵,为国庆期间的氛围营造、民心凝聚做出了纪录片不可替代的贡献。
《大上海》用纪录片的优势,阐释了上海的“开放、包容、创新”
作为一部全景式回顾上海发展历程的“城市传记”,纪录片《大上海》从这一千年古港被西方列强入侵开始,讲述它如何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奇特的三界四方、华洋杂处之地;此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此汇流,中国的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在此顽强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开展精细化管理,并着力推进“五个中心”的建设——这些场景,共同在片中勾勒出城市文化图景。
一些数据记载了《大上海》的制作过程。三年时间,制作团队拍摄了上海境内的近百处遗址、遗迹,累计超过1000小时素材。同时,摄制组还前往北京、广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其中不少为抢救式采访;团队还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在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美国耶鲁大学等大小档案馆、图书馆60余家场馆内,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如1833年出版的,深刻影响近代上海历史的《阿美士德号货船来华航行报告书》;馆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珍稀库房的近代中国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有“中国第一私人档案”之誉的盛宣怀档案等。
在专家们看来,详实而关键的史料物件,能帮助构建纪录片里立体而丰满的人物故事,让观者跨越时空、真正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
纵观八集纪录片,上海“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贯穿始终。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苏六将《大上海》比喻为“一座城市的雕塑”。他从海派纪录片、上海的城市形象、以及纪录片的献礼功能等三方面展开评价。在他看来,《大上海》具备文献意义,众多顶尖学者的研究与参与,为纪录片增添了厚重感和专业性,使得该片能够彰显上海作为纪录片文化重镇的地位。而《大上海》融历史性、体系性、真实性与故事性一体的优势,令其成为一部“可考证、可流传的作品”。
同时,在城市形象的传播价值上,《大上海》主张了这样一种“大”——“它不是小河小溪,而是面向大海建立的,有种观天下的视角”。
何苏六说:“《大上海》可贵的一点,在于它不仅讲历史,更着重当下与未来;在于它不仅立足上海,更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有着这样的眼光和格局,纪录片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研讨会上,不少历史、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都可谓该片的“智囊团”,曾直接参与前期调研或后期录制。在他们看来,《大上海》用纪录片的优势方式,阐述了《大上海》何以为“大”,而这点亦是所有观者最为强烈的感受之一。
▲周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周武说:“‘大上海’的‘大’,不在于地理空间,首先在于上海是东西方两个世界连接的枢纽,这座城市是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枢纽之城。《大上海》纪录片在这点上,做了充分的表现。第二层‘大’,体现在上海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整体发展走向提供了一种方向的参考。例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上海是走在最前面的。站在某种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上海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的方向,上海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证券交易所落成、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一步步奠定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地位;C919大飞机首飞成功,振华重工占据了全球份额80%,“上海光源”落户浦东,建成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推出本外币银团贷款的创新等,则标记着新时代中国腾飞的印迹。
周武说,这些详实史料既是《大上海》作为纪录片的文献价值,该片也通过对许多缔造历史的人物的细致呈现,致敬了一代代创业者、奋斗者。“正是有了这些城市的缔造者,才有了今天的上海。这种讲述的格局,也体现了上海的大胸襟。”
▲李天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纲认为,在纪录片的领域,尤其是从中国近代开始至今,上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座城市值得不断讲,不断产生意义”。他提到,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纪录片编辑室》开始,上海的纪录片人就始终致力于表达这座城市。
行至《大上海》,它讲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170多年来,上海始终生生不息。“这座城市有它的密码。”李天纲认为,纪录片给出的答案颇具说服力,“就是这个城市有中西文化的融合。当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汇聚在这里,上海这座大都市锻造出了城市的包容性品格,海纳百川。”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节奏里,既富有民族工商业的脉动,也有海外商户在此投资创业的心跳。
他还指出,纪录片将上海的发展放回江南文化之中,展示江南文化对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拍摄中涉及的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有不少为首次在荧屏亮相。在这一主题上,《大上海》也提交了一份有意义的档案”。
▲应启明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资深纪录片导演应启明为年轻的制作团队点赞。他认为:“《大上海》能为保卫上海、建设上海做出贡献的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留有笔墨,这就是上海的大胸怀。”
不仅堪称“教科书式的纪录片”,还为上海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历史和思想的养料
历史厚重,但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却是属于当下乃至引领中国纪录片风尚的。
▲吴基民
著名传记作家、纪录片元老吴基民评价,“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纪录片,是写上海历史的经典之作”。
▲章焜华
另一位老纪录片人章焜华点出了《大上海》的结构精妙所在。“在过往的相似题材中,许多创作者会以时间顺序为逻辑,用编年体或大事记的方式来结构纪录片,但《大上海》另辟蹊径,它让历史的背景退后,而把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推向台前。”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来串联史料,“以人说史”的结构方式为纪录片平添了温度。
比如,在抗战烽火中,马相伯以五元、十元一张卖字,为抗战的仁人志士鼓劲、发声。又比如讲到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片中选取了赵祖康的视角,以一位经历过旧社会的代理市长的认知,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务实作风。这些讲述都平实且富有温度。
此外,纪录片运用的沙画、照片再生等创新方式,既尊重了历史的厚重,又赋予了故事以鲜活的魅力。
▲郦国义
著名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给予《大上海》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上海在2019年奉献的又一部厚重的荧屏力作。
他认为: 这部纪录片可谓是一部观点清晰史料丰富的上海乡土教材。不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都能从中深切地认知上海感悟上海,即便是熟悉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上海”也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点。
这部纪录片对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的积淀和交融,作了历史和形象的阐述,它为上海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和素材,更为我们精益求精锻造文艺的精品力作,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养料!
郦国义称赞,这部纪录片不仅属于上海,它是奉献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上海》最引人思索和给人激励的是,它以我们民族“三千年来从未有过之大变局”的历史视角,观照当今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给人们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该片所记录的170多年来我们的革命先辈、民族先贤、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所作的艰难探寻劳苦奋斗和牺性奉献,我们每个人都会更深切地体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受尽苦难凌辱而如今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夙愿!他说,《大上海》凭藉厚重的思想力量、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它孕含和激荡出的传播价值,一定会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评点。
今天的上海正全力推进“五个中心”的建设、着力落实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三大任务”和进口博览会“一大平台”。
专家们认为,《大上海》是献给上海的,更是献给新时代中国的。它不仅给全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理解上海的窗口,更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眼点,希望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以深刻的启迪。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