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舞蹈影片《眼眶》概念剧照
“表演艺术需要VR吗?”3年前,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与科技论坛上,学者、艺术家和技术研发团队对“虚拟”中的未来艺术提出了疑问。
时隔3年,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现场,已经出现了“VR+表演艺术”展区。全球众多创意艺术家、艺术团队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手段与艺术融合的领域里,做出了新的探索与突破。展区里,现代舞作品《留给未来的残影》采用目前全球最清晰的8KVR技术来呈现;VR现代舞作品《眼眶》中,青年艺术家章达明尝试为360度全景环境中的相机运动设计独特轨迹;沉浸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也发布了VR互动版,提供剧场观演前的“预体验”。在演艺项目创投会板块,同样活跃着众多艺术科技类项目,法国DV剧团的线下多人VR互动体验《黑色迷宫》、芬兰虚拟马戏团的AR+VR体验《超感官:虚拟马戏村》等都让人眼前一亮。
当VR、AR等技术创新了表演艺术语汇,艺术家又该何去何从?在10月21日举行的艺术与科技论坛上,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的专业人士探讨了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
技术派忙着“炫技”,艺术家却提醒“先讲好故事”
新科技带来了表演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特设展区、项目创投会,艺术与科技论坛都成了XR技术派的“秀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程序艺术家纷纷拿出最新产品,其中不乏画面酷炫的VR影像,也有强化互动体验的浸入式VR产品。业内人士认为,毋庸置疑,VR、AR等技术正带来表演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但一窝蜂地追求新技术,甚至将VR技术当成艺术作品的卖点,反而容易踏入“技术陷阱”。
英国好奇指令剧团作品
英国好奇指令剧团CEO杰克·洛(Jack Lowe)导演的《蛙人(Frogman)》结合了VR技术与戏剧,在墨尔本艺术节、挪威卑尔根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受到关注;2019年他推出新作《空中盛宴(Gastronomic)》,作品采用AR技术与食物相结合,作品由英国国家话剧院沉浸式叙事工作室委约创作。尽管多次在作品中探索XR技术的融合,但杰克·洛提醒创作者必须关注艺术本体,不要被新技术“看花”了眼。“VR技术只不过是艺术家手中众多的工具之一,表演艺术创作中最关键的还是讲一个好故事。”
《蛙人》现场
“2000年我们热烈讨论‘多媒体’,再之前的‘风口’可能是CDROM,但现在这些技术已经淡出了话题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联合艺术总监吉迪恩·奥巴扎内克(Gideon Obarzanek)认为,单纯以技术来定义内容失之偏颇,因为每一项新技术都有“炒作周期”,当技术发展无法达到它承诺的效果,就会进入膨胀后的低谷期。他透露,澳大利亚一项投资150万美元的VR项目最近被迫搁浅,因为专家评估它无法如预期那样展现出城市真实的一面。“普通观众并不在乎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技术,他们更需要深度理解与体验,并通过作品与艺术家拉紧一道联结情感的锁链。”专家们告诫创作者,不要滥用观众的“好奇心”,如果不能讲好故事,不能在观众体验上做好文章,那么必将自食苦果。
墨尔本艺术节现场
尚不成熟的XR技术,也提供给艺术家更多创作自由
新技术融入表演艺术的道路并非鲜花满地,也有荆棘与杂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亲历过几次“不愉快”的VR体验,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引起身体不适。“当下市场中仍有部分粗糙的VR产品,让人轻易产生眩晕感。这种不尊重用户体验,甚至践踏身体红线的技术,并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他坦承,目前大场景VR技术仍处在游戏领域的探索中,表演艺术方面投入的资本和人才还很匮乏,很难达成商业闭环,更谈不上大规模普及。
专家指出,对VR技术不能盲信,当下艺术家和技术团队不必急于开发终端,而应重视虚拟科技在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运用,使之成为观众在特定空间里体验交互性的良好载体。“随着新技术不断开拓发展,公众经常混淆各种专业名词,业界不得不用‘X’来概况现有或未来将出现的技术手段,但‘R’(现实)才是最重要的核心。”费俊认为,表演艺术结合XR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们躺在椅子上与世界互动,而是让人们回归到现实世界。
费俊参与策展和创作的项目
前不久,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上演,尝试了新技术在剧场中的实际应用。8600平方米的剧场被分隔成168个演出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空间视觉艺术、声音艺术、摄影艺术、多媒体影像、音乐、现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近40名演员在两个多小时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角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参与设计,他介绍了这台戏剧创作的过程,“导演有固有的叙事方式,有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新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但必须服从戏剧表达的传统经验。”
《成都偷心》现场
“中国第一部电影拍摄了戏曲《定军山》的片段,新技术就是依托现有艺术样式发展起来的。”王之纲认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VR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还处在实验性阶段,距离完善的技术平台还有一段距离,但艺术家不应坐等新技术的降临。“想象一下,一旦技术达到8K120桢每秒实时渲染,那么99%的行业从业者都会直接进入,替代原有产业,但他们的作品又会奔着同一方向而去。在此之前,艺术家反而拥有更多的自由。尽管像素有点低、传输有延迟,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作品中尝试融入各种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成果。”
作者:宣晶
图片综合自网络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