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演艺空间不仅是一个“观看”的地标,更成为集聚产业发展、助力夜间经济繁荣的艺术乐土?为全面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各大剧院都在不断用新的理念寻找与观众的联结。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创新节展演出、丰富群文活动、整合产业平台的系列举措,成为演艺空间突破运营“天花板”的一种实践。
“音乐剧剧场群落正在形成,剧院功能日益丰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指出。随着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观众群体日渐扩大,剧院不仅要在演出排布上下功夫,也争相提供艺术教育等公共服务,聚拢行业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
重建开业后的八年中,文化广场从最初负债经营、仅有1100名会员,到年营收过亿、会员超过23万人,始终在拓展创新演出内容,以多元开放的审美推动音乐剧产业发展。近年其相继引进了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西班牙语音乐剧《卡门·古巴》等小语种音乐剧“落地”上海,引领圈层受众的审美认知,不仅获得业内极高关注,更让跨城观演成为一股风潮。
在助力上海成为《歌舞线上》《贝隆夫人》等经典音乐剧的中国大陆首发地后,剧场为平衡引进剧和原创剧的共生发展,也成为了中小型音乐剧作品的创作“源头”之一。自2011年试水制作音乐剧集锦音乐会《极致百老汇》,其不断探索本土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自制中文版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今年首次开启了全国26个城市75场演出,将上海音乐剧产业的影响力辐射至二三线城市。
以剧院作为产业链中端,整合上下游资源,“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也应运而生:今年音乐剧节的6部原创作品带来19场演出,累计吸引了近2万人次观演;百余位海内外专家在音乐剧发展论坛上共聚一堂;“2019音乐剧歌唱大赛”“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等群文活动吸引72位创作人的77份投稿作品、400余份参赛音视频,线上线下逾15万观看人次……通过国际视野的艺文盛事,剧场联动演艺新生力量和多重市场主体,搭建起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对话交流、打造优秀音乐剧作品的平台。
运营内容的延展,带动了剧场影响力不断攀升。文化广场去年九月截至目前共计演出66台339场,平均每天1.1场,吸引了44万人次观众,平均上座率达78%。在打造音乐剧专业品牌标识的同时,剧场也以流行时尚类节目为点缀,多维拓展舞台资源。今年上演的俄罗斯原版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静静的顿河》等剧目,都将文化广场的品牌势能反哺于行业伙伴,成为沪上文艺盛事。
“我们在意的不仅是上座率、年收入,而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在更高的起点出发,去攀登更高的剧院运营与服务。”总经理张洁表示,未来还将以助力“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为目标,探索联动各市场主体,营造演艺空间的良性发展生态。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专家指出,演艺产业具有时间全天候、内容丰富化、形式互动性的特点。越来越多剧场正走在“转型”的路上,融演出、展出、制作、美育于一体,倡导高雅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文化广场继开展“剧院开放日”、新媒体沙龙、摄影展、WE市集、ByStage分享会、志愿者交流活动和小白工作坊等多层次活动后,未来还将与瑞金街道及思南公馆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一公里内的幸福”,扩张剧院作为美学的生活空间。
作者:吴钰
视频、图片均由剧场方提供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视频经授权转载以促进信息传播,若此中有信息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烦请您通过wenhuiapp@163.com与本网联系并附上相应权属证明,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