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版话剧《德龄与慈禧》献演,上海大剧院首推全场“实名制”(视频拍摄:叶辰亮)
前昨两晚,话剧《德龄与慈禧》在上海大剧院演出,93岁的表演艺术家卢燕和52岁的著名演员江珊先后登台,饰演了不同风格的70岁的慈禧。话剧讲述了19世纪末,在西方长大的德龄郡主来到宫门深锁的紫禁城,遇见慈禧、光绪和后宫眷属,发生了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里,观众沉浸在编剧何冀平笔下的晚清年代,共同感受了“笑中带泪”的戏剧张力。
话剧《德龄与慈禧》曾因众多明星出演引起粉丝关注,演出尚未开票某些票务网站上的预售票价已比原价高出三倍,但上海大剧院迅速应对,尝试全场“实名制”观演,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购买一张票,观众必须凭票和对应身份证入场,堵住“黄牛”操控市场的根源。演出前,观众在大剧院正门前排起四列队伍,通过初检和复核两道程序有序入场,往日在场外兜售余票的“黄牛”已经消失了。
台上:卢燕宝刀不老,江珊带伤上场,两代“慈禧”奉献一出好戏
卢燕曾四次与慈禧这一角色结缘,但她最钟爱的始终是这版话剧《德龄与慈禧》,“以往戏里的慈禧自私毒辣,这个剧里的她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2008年7月,该剧曾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由当时82岁的卢燕主演慈禧,成就一段舞台佳话。没想到时隔11年后,她还能重返舞台。首演当晚,卢燕饰演的“老佛爷”坐着龙椅出场,立刻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身旁宫女、太监跑过来搀扶她,没想到,她竟以地道的京腔京韵甩出一句:“说过多少次了,平地不用扶!我又不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当她梳着大拉翅端坐于龙椅之上,举手投足皆是戏,这不是在扮演慈禧,而是把慈禧带到观众面前。
昨晚,另一位“慈禧”江珊登台亮相,她以气定神闲的举止,不怒而威的神情,演活了一个复杂而又立体的慈禧。江珊在北京演出时在台上崴伤了脚,现在脚踝依然没有消肿,就这么疼着演下来了。“除了不能穿‘花盆底’,台上一切照旧。”今年5月,江珊刚拿到《德龄与慈禧》的剧本,半夜连读两遍还没过瘾,当即决定出演。对于编剧何冀平的选择,她十分感激,“一辈子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剧本是天大的幸福。”
台上星光熠熠,但编剧何冀平才是《德龄与慈禧》的灵魂人物。20多年前写这台戏时,何冀平已写了8年的影视剧剧本,其中包括《新龙门客栈》和《新白娘子传奇》。1997年,她应香港话剧团之邀任驻团编剧,出于对《御香缥缈录》的偏爱,创作了《德龄与慈禧》。1998年,该剧在港首演引起轰动,之后反复重演,如今又有了最新内地版。据江珊透露,这一版《德龄与慈禧》的国语台词比粤语版更显庄重,结构上更为紧凑。但《德龄与慈禧》的“规矩”始终如一,那就是回归话剧本体,不在结构上玩花样。剧中“自由开放”的德龄闯进处处陷阱的深宫,就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王朝最后的模样,折射出东西方的文化碰撞,也显示出剧作家深邃的历史眼光。
幕后:纾观众痛点,解运营难点,观演“实名制”再升级
台上,聪明机智的德龄和老谋深算的慈禧正斗智斗勇;幕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也已展开。近来频频曝出明星演出票价遭爆炒的消息,郑云龙参演的音乐剧《谋杀歌谣》票价两个月里翻了三倍,阿云嘎出演莎剧《威尼斯商人》,标价几百元的票在二手网站被炒到万元。同样,众多明星主演的话剧《德龄与慈禧》也早被“黄牛”盯上了。“当下演出市场有一种怪现象,流量明星参与的热门演出刚一开票就遭‘秒杀’,普通观众只能从二手平台加价购票。一旦这种情况在观众中形成‘思维定式’,‘黄牛’将更加肆无忌惮地炒高票价,严重侵害了观众、演员、剧场、演出商等多方利益。”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认为,此时剧院必须挺身而出,从源头上斩断“黄牛”黑手。
“实名售票+实名入场”乍一听并不复杂,其实是对剧院运营能力全方位考验。虽然2012年上海大剧院就已实施公益票“实名制”,但从80张公益票的“试水”到如今涉及1600位观众的全场“实名制”,工作难度与强度陡增。在购票环节,大剧院不仅事先升级票务系统,更在深夜进行多次压力测试,以应对开票瞬间暴增的流量峰值;《德龄与慈禧》首轮开票采取线下VIP会员优先购买,线上平台分批开票的形式,且首次应用同等价位可选座的技术手段;考虑到观众实际情况,剧院在8月底开放退票渠道,所有返票重进票池供观众选购。演出当天,大剧院提前半小时打开入场通道,12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上阵,笑迎四方来客。
“各地观众汇聚到大剧院观演,使这里成为上海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窗口。剧院既要提供优质的舞台作品,也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这里窗明几净,照见大都市的文化魅力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力。”张笑丁告诉记者,全场“实名制”的顺滑推行离不开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比如购票时,大剧院特意为境外观众开辟了现场凭香港身份证、台胞证、护照等购票的通道;排队时,观众会先遇到“预检”工作人员小声提醒;车库也被重新规划,关闭平常直通检票口的通道,请观众改由正门入场;遇到观众忘记携带身份证件,或是票证不符的情况,上海大剧院还特邀公安部门配合现场管理……
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支持,他们纷纷在微博、微信平台留言点赞:感谢严格的购票、观演机制,有效遏制了“黄牛”,让观众靠自己买到心仪的演出票。
记者手记:服务更精细管理更科学的剧院新生态未来可期
近年来,上海文旅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也在做精做细上下功夫,每一场演出、每一次节展都是自我挑战、砥砺前行的契机。
话剧《静静的顿河》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八小时,剧院为近2000人提供了地道的俄式餐点,甚至还在三个休息时间段发放俄罗斯冰糕,给观众“续航充电”;东方艺术中心充分利用每一寸剧场空间,将剧院中庭转化成艺术空间,以“艺展合一”的形式增加观演附加值;“十二艺节”期间上海发布多条“看大戏,游上海”精品线路,合理规划每一个文旅项目,将艺术元素与旅游线路有机融合;即将启幕的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出“精准化分龄定位,精细化分层设计”的宗旨,把约40项100场左右的艺术教育活动送进校园和社区,使城市与艺术深度交融。
首位观众购得《德龄与慈禧》1排1座的演出票
精细化管理更须推进文旅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共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去年8月,上海大剧院与阿里巴巴文娱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剧院运营管理、智慧场馆建设、跨界营销等剧院信息化领域携手。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的深度开发正是大剧院实行“实名制”的底气;人工智能的应用则不断拓宽未来剧院的探索空间,或许不久的将来,观众就可以“刷脸”入场。这一次,推行“实名制”购票,买一张演出票看似事小,却需要直击演艺产业环环相扣的多个难点,考验着文旅行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决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电子票无纸化、智能AI服务、数据服务等加速在上海更多剧院的落地,一个服务更精细、管理更科学的剧院新生态未来可期。
视频:本报记者 叶辰亮
作者:本报记者 宣晶
现场摄影:宣晶、江一宁
舞台摄影:王可达、石榴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