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重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用七场精彩演出与观众共度中秋。这台红色原创舞剧以烈士李白的故事为原型,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自去年12月试演以来,“电波”已献演了66场,年内还将演出30多场,一台舞剧新作问世第一年就上演百场,实属罕见。
更难得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密集演出中始终保持着高品质,口碑依旧处在巅峰,目前该剧在豆瓣平台拿下9.4高分,甚至比开演时还有上升。据悉,结束这轮上海演出,上海歌舞团还将赴河南、山东、安徽巡演,继续将“电波热”扩散至全国。连续获得“文化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肯定,被众多舞蹈爱好者加入“必看名单”,一台红色原创舞剧为何受到全国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电波”密码,亟待解开。
再现信仰的力量,触及中国人心里的红色基因
加场与售罄,大概是“电波”剧组最常遇到的问题。8月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城市剧院上演,原计划的2场演出一票难求,应观众要求加演至5场,仍场场售罄。十几天后,作为“鼓舞华夏”——中国舞蹈家协会精品舞剧献礼演出剧目之一,“电波”移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再度上演,7场演出票早在6月份就被一抢而空。10月下旬这台优秀原创剧目将在中国上海艺术节期间演出8场,不少舞蹈爱好者“虎视眈眈”准备抢票,其中不乏准备二刷三刷的忠实粉丝。类似的火热景象在“电波”巡演过的陕西、四川、内蒙古等地先后出现,甚至有人坐火车赶几百公里路去邻近城市观演。
“电波”问世第一年上演百场的盛况,其实早有预兆。2018年11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太仓大剧院进行带妆联排,便有嗅觉灵敏的演出商闻讯赶来先睹为快;去年12月,“电波”首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试演,蜂拥到剧场“看货”的演出商已多达几十家。在当下演出市场,红色题材的舞台新作不仅是优质资源,更是稀缺资源;上海歌舞团曾推出过《野斑马》《朱鹮》等高品质、高市场契合度舞剧,更让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多演出商预判到“电波”的火爆,纷纷提出巡演邀约。
巡演走遍大江南北,直面口味迥异的观众,“电波”靠什么赢得一致的好口碑?富有创意的叙事结构、精致考究的服化道、绝妙的灯光和舞台空间运用……这些都是“加分项”,舞剧成功的根本在于成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舞剧主人公李侠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发现,观众对李侠这个角色的喜爱远远超过舞蹈演员,“真正了不起的是李侠这一辈人所做的事,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坚贞不屈的信仰真正打动了观众。”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灵魂就是“爱”,爱家、爱党、爱国;而将这份爱升华至荡气回肠的,便是“信仰”。红色主题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埋藏着红色基因,一旦被触碰,就会引发巨大的能量。这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能受到年轻一代观众喜爱的理由之一。
聚拢全国优秀人才,碰撞出最璀璨的艺术火花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融入了红色记忆和谍战元素,更借助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特色呈现在舞台上。但谁能想到,将海派风情拿捏得如此熟稔的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等主创人员竟来自全国各地,舞台上将学徒小光演绎得活灵活现的青年演员何俊波也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被“海乃百川”的胸怀引至这片热土,觅到一展风采的舞台,进而与上海舞蹈家们碰撞出最璀璨的艺术火花。
舞剧创作中的“人才聚拢”现象并非孤例,上海歌舞团的代表作《野斑马》《闪闪的红星》《天边的红云》《朱鹮》中都有着各地优秀舞蹈创作者的智慧。最新的“电波”经验则是充分激活“一团一策”机制,为艺术创作“保驾护航”。去年,上海歌舞团艺术委员会积极履职,对“电波”剧本以及作曲、舞美、服装等设计方案展开研讨、论证,并全面介入了舞剧排练、合成等环节;推行多年的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培养出朱洁静、王佳俊等首席演员和众多的独舞、领舞演员,为“电波”连演百场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铁军”;持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吸引了何俊波等优秀青年演员,有效夯实了人才梯队建设……“艺术创作要有一方净土,上海歌舞团艺术生态好,养料就比较足。”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告诉记者,接下来急待开展的工作是建立舞团自己独有的美学体系和艺术风格,“再出现两三部优秀作品,上海观众就会把歌舞团看成是他们的孩子。”
视频来源:上海歌舞团公众号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