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吴贻弓因病去世。
吴贻弓出生于1938年的重庆,自1948年随父母迁来上海,吴贻弓的生命就与这座孕育了中国电影的城市紧紧相连。他和亲人们一同迎来上海解放的喜讯,在上海的许多影院里确定了一生的择业方向,又在大学毕业后承继了海派电影的文化气息。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只要认真地去做一件他认为有意义的事,做成了,就什么都有了。”
所有称呼里,导演是我最看重的一个
吴贻弓的电影开蒙来得比同辈人更早。大抵上,父亲和童年就是他电影路的启蒙人。有两点可以佐证:父亲喜爱文艺,抗战胜利后他常带着家人去看电影;父亲的授业恩师包括李叔同,这让吴贻弓“有种莫名的自豪感”,以至于后来他在《城南旧事》中用了那首《送别》。
上海刚解放那会儿,平安、美琪、金门、新华、大光明、国泰、大上海和卡尔登影院都留下了少年吴贻弓的足迹。时间久了,他滋生自己制作电影的奇想。他找来硬纸盒,在盒底挖个小洞,后面安上手电筒,上下各装一根细铁丝,一台原始放映机便成了。再收集些父亲烟盒外层的玻璃纸,将它们首尾连接,用毛笔画出故事,胶片也有了。每每晚饭后,父亲问“今晚演什么”,小吴贻弓便搬出他的宝贝家什,关了灯,把“胶片”卷在细铁丝的轴上逐格拉去,手电的光把那“写意”影像投到墙上。至于声音,由吴贻弓现场配置。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可那段天真时光其实呼应了他长久以来的坚持,“所有称呼里,导演是我最看重的一个”。
我的电影是慢热型的
1982年,由吴贻弓执导的剧情电影《城南旧事》上映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该片获得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
吴贻弓称自己的得意之作《城南旧事》是部慢热型的影片:“它不像现在的商业大片,红火那么一会儿。现在已经快30年了,我们还保持着每年播出3次的纪录。当然,不是在电影院里播出,是中央台每年都会播三次。”看到台下的年轻观众都很喜欢这部影片,吴导很高兴,而这也应证了影片的“慢热”是有持久性的。
提到片中英子的人选,吴导现在还认为选到英子是自己的运气:“当时她是去我们厂的另一部电影试镜,那个电影需要一个班级的学生,她只是其中一个。我就站在一边,看这些来试镜的孩子们,一眼就相中了她。”当然,现在的英子已经40岁了,在日本一家语言学校教中文。
影片《城南旧事》改编自小说,有观众问吴导这样的改编难处在哪?吴导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就是每个人看了小说,心中的英子都不一样。但是电影有强迫性,强迫让你接受,英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改编的难处。但小说又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故事基础,语言基础,这又是改编的优势。”
【人物简介】
吴贻弓主要电影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其中,《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他还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获“新时期全国影视十佳电影导演”“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等称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奖”、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来源:综合文汇报、腾讯新闻
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