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流传了400多年的《牡丹亭》,因杜丽娘为爱生生死死的故事而盛演,殊不知在20世纪初,由于人才断档,水磨调几近失传。
幸有昆曲“传字辈”老艺人一代的坚守与传承,方才为百戏之师接续火种。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朱传茗的男旦。93年前,他以杜丽娘一角,为沪上昆曲留下靓丽一笔。
日前,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一场纪念昆曲“传字辈”艺术家朱传茗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演出在中国大戏院上演,其再传弟子张冉,再度扮上她从艺生涯最熟悉的角色——杜丽娘。这一夜的昆曲舞台,致敬先贤,更见后来人。
作为中国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音乐家,朱传茗出身于昆曲堂名世家,幼从其父朱鸣园习艺。因端庄秀丽的扮相,清丽柔润的嗓音,优美大方的身段,细腻传神的表演,成为“传”字辈演员中旦角的代表。上世纪30年代,曾与梅兰芳合作,此后甚至也传昆曲于其子梅葆玖,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教学,带出了张洵澎、蔡瑶铣、华文漪、梁谷音、王英姿等一批“昆大班”学员,如今学生们都已成为昆曲舞台的国宝级艺术家。此外,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红线女、袁雪芬等其他剧种的名角名家,也都受其指点传戏。
为纪念这位为昆曲传承作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上海张冉昆曲艺术工作室推出了“纪念昆曲‘传字辈’旦行艺术家朱传茗先生系列展演”,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朱门昆旦”的艺术风采与魅力。
展演第三场,在朱传茗嫡传弟子张洵澎的指导和上海昆剧团团队的协力下,青年演员张冉将《牡丹亭》这部经典大戏再度搬上舞台。
说起张冉,不少沪上戏迷并不陌生,作为“昆五班”培养的最新一代“90后”昆曲演员,她曾参与“昆曲王子”张军领衔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演出,扮过300多回杜丽娘。因而《牡丹亭》对她来说再熟悉不过。尽管这一次,搭戏的演员变成了同为“昆五班”的同学倪徐浩、陶思妤,她多少仍有些紧张,“这是一台90后昆曲人挑大梁的《牡丹亭》,也是我个人第一次在镜框式舞台上完整呈现《牡丹亭》。传统戏曲舞台和园林实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台环境,对于演员的表演要求也完全不同。园林里有各种具体的实物可以作为表演时的依托,而一桌二椅的舞台对演员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控场的能力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呈现“朱门昆旦”的《牡丹亭》,张冉自然少不了向自己的老师张洵澎反复求教。这位16岁那年以一出《游园惊梦》赢得满堂彩的艺术家,一辈子都与《牡丹亭》紧紧相连。1960年,梅兰芳与言慧珠拍摄戏曲电影《游园惊梦》,张洵澎因参演花神,有幸得到了梅兰芳的指点。而此后俞振飞、言慧珠排演《牡丹亭》,她作为“春香”在旁获得言慧珠亲自传授全本《牡丹亭》,无疑丰富了“朱门昆旦”的表演。得益于多位老师毫无门户之见的倾囊相授,张洵澎感慨“在耳濡目染大师们高超艺术的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对下一代的指导更是毫无保留。张洵澎将自己从朱、言两位老师那里学到的精粹,一句唱词一句唱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细致而耐心地教授张冉。
朱传茗等“传字辈”老艺人以“艺”留住昆曲,张洵澎等“昆大班”以“传”延续昆曲,第五代昆曲人自当用“承”让昆曲以最活色生香的面貌展现给当代观众。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李婷
图: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