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金发简洁拢在脑后、黑色无袖上衣露出若隐若现的胳膊肌肉……49岁挪威战地女记者、畅销书作家奥斯娜·塞厄斯塔,透着不服老的干练感。昨天她携纪实文学作品《两姐妹》亮相西西弗书店·上海世贸广场店,与读者分享“前往第一现场”的经历与感受。
新书《两姐妹》缘起一个真实故事:2013年10月17日,挪威籍索马里姐妹阿扬和莱拉像往常一样出门,随后在一封发给家人的邮件里写道:我们决定前往叙利亚,尽我们所能去帮助那里的人……这件事我们俩思考策划了一整年。
自此,故事开始了两种走向——一边是平凡的挪威移民家庭因两姐妹这一举动而分崩离析,父亲萨迪克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女儿;母亲萨拉放弃了北欧平静的生活,回到他们曾因战乱逃离的索马里。另一边是两姐妹义无反顾地走向恐怖分子。
“我的任务不是借助《两姐妹》记录自己对于这一事件的思考,更多是以第三者视角冷静真实地叙事。至于结局,就留给读者去发现吧。”书中所搜集的原材料是真实的,而字里行间搭建出具体可感的场景又是充满文学性的,文学性与纪实性并存,客观笔触里隐藏着战火的无情、人性的温度,塞厄斯塔为此深入家庭实地采访两年半,《两姐妹》集合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引导读者展开更深入的开放式讨论。
《两姐妹》
[挪威]奥斯娜·塞厄斯塔 著
孙文龙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恰如塞厄斯塔在后记中所写:“我只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发现,结论由读者自己决定”。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自发思索到底哪一点使这两个普通女孩发生了转变,她们为什么会前往叙利亚。
“我痛恨武器。”作为战地记者,塞厄斯塔几乎亲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战争,持续用镜头和文字持续揭露战争与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苦痛。因深入报道获奖无数,被评为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两姐妹》挪威语版于2016年出版,荣获挪威文坛久负盛名的布拉哥文学奖。此前她描写塔利班垮台后阿富汗人民生活的作品《喀布尔书商》全球销量已超200万册,是北欧地区有史以来最畅销图书之一,她也有了“挪威版J.K.罗琳”之称。
虽不喜欢战地记者这个称呼,但为了工作,她睡过石头地,住过小土屋,驻扎过峭壁,在烟硝弥漫的前线搭乘货车、军用车、马或是步行,和北方联盟的突击队一起生活,也是少数几位深入前线告诉全世界美国军队如何扫射中东女性、小孩、歼灭无数村庄的记者。
她的作品里弥漫着硝烟味、汗臭味、血腥味、尘土味和咸咸的泪水味。而在这背后,是世界上真实冷酷存在的战争与冲突。据悉,仅在挪威就有90多个家庭的孩子去了叙利亚,如同萨迪克与萨拉一样,很多父母仍苦苦期盼他们的孩子能够早日回家。这么多家庭中,《两姐妹》中的家庭是唯一勇敢站出来暴露自己真实姓名并讲出真实情况的家庭。
住在挪威利斯比区街道八个挪威青年前往叙利亚加入了ISIS
《两姐妹》主人公阿扬和莱拉生长于索马里移民家庭,这家人为躲避内战而来到挪威。孩子们因幼年就来到挪威,很快融入近当地生活,但是这家人中始终有个人觉得难以适应,就是他们的妈妈萨拉。萨拉眼见女儿越发抛弃本土文化而融入挪威社会,决定阻止她们的改变。在这样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两个女孩也慢慢与社会产生隔阂,甚至厌恶并自我封闭。
一面是母亲萨拉的不接受与两姐妹的慢慢转变,一面又是阿扬的弟弟伊萨梅尔对于异文化冲突所进行的平衡,生活在索马里家庭却不妨碍他融入挪威生活。当两姐妹离家出走后,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寻找,母亲则失去生活的信心。家中的剧变让伊萨梅尔不得不做好未来独行的准备。
因此,《两姐妹》是一出现代悲剧,两个聪慧过人、幼年从战乱中逃离的女孩,抛开一切重赴战场,这是家庭故事的放大,更是残酷现实的缩影。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关于与两姐妹家庭有相似情况的父母之书、父兄之书,尤其是书中描述了两姐妹父亲萨迪克,具有战区生活经验的退役士兵深入叙利亚寻找女儿,但这趟旅程显然并不轻松,难见尽头。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