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我就在上海学戏唱戏,我亲眼见证并体会到了解放后上海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于我们文艺界人士非常重视、非常关心,在党的教育下,我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如果说过去演戏是为了挣钱养“小家”糊口,现在我们演戏是为“大家”,为人民服务。我和越剧同仁们不仅参与义演捐款,而且听从党的召唤,亲身前往一线,唱着越歌跨过鸭绿江,与“最可爱的人”并肩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进入上海越剧院工作,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红楼梦》,我饰演的林黛玉成为最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全国很多原来并不了解江南戏曲剧种的观众正是因为看了《红楼梦》而开始爱上越剧。尽管我很早就出来学戏,但总感到自己文化底子薄,为了吃透这部经典,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一面,我做了很多努力,包括阅读原著、分析人物等。
越剧电影《红楼梦·焚稿》中王文娟(右)饰林黛玉,孟莉英饰紫鹃
《红楼梦》的点点滴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这不仅是因为我在演出《红楼梦》前,跟编剧徐进立下了“军令状”;更因为随着学习表演的不断深入,我早已爱上了这个人物。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在排演前我早早将原著仔细阅读,对有关章节和研究文章更是反复地读。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我还仔细观察了古代仕女图,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形象素材。此外,我也用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与角色共鸣的情感体验。
此后在舞台表演上,我也创新杂糅越剧的不少表演手段,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最为观众熟知的《焚稿》中,我为林黛玉设计了一系列动作。比如在焚诗稿焚诗帕一场,林黛玉听闻外面的鼓乐之声,想踉跄出门但已奄奄一息。所以,我在演绎这段时用了一点颤步,跌跌撞撞向外冲,表现出林黛玉在极度绝望中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抗争。
回头看,经典作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红楼梦》也是在集体努力下不断精益求精的结果。过去我们每次演《红楼梦》,编导都会坐在剧场和观众一起看戏,观察他们的反应,也把演出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谢幕散场后,导演会立即召集全体演职人员召开讲评会。这样一来,演出超时了几分钟、舞台换景流畅度如何、演员对于细节的处理是否到位,都会被及时提出并得到修正。在我看来,这是非常有效的艺术监督机制,正是如此,我们的演出每天都在进步。
我现在年纪大了,无法再穿上戏服为观众表演,但我仍然注重学习并时时关注文艺界的最新变化。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做重要讲话后,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和传统文化发展尤其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眼看着我们越剧第十代逐渐成长,真心为他们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而欣慰。因此,我鼓励他们努力进步,把越剧这个江南剧种传承发展好。去年,在建党97周年前夕,我给上海越剧院全体党员和一批青年演员上了一堂党课。我以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与他们共勉——台上演戏不怕复杂,要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简单,要乐于奉献。我们每讲一句话都要扪心自问“初心”,戏曲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人民大众演好戏,让全国人民看上好戏。
去年建党97周年之际王文娟为越剧院全体党员上党课
作者: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范昕
图片:上海越剧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