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杜甫》剧照,图为冯远征扮演的杜甫。 (北京人艺供图)
悠然萧邈的古乐响起,舞台上,杜甫、李白、高适三人醉步飘摇、把酒赏诗,忽听得安史之乱突起,惊散了台上的诗朋酒侣,杜甫匆匆奔入长安,命运多舛的后半生涯就此展开……8月9日,由郭启宏编剧、冯远征导演并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开演——继经典剧目《李白》演出了近30年之后,北京人艺本年度首部原创大戏又聚焦“诗圣”杜甫的一生,在杜甫的坎坷际遇中呈现那个治乱转折的时代和他悲悯天下的圣人胸怀。据悉,《杜甫》演出将持续至8月25日。
观照杜甫“高尚且高贵的灵魂”
与李白一样,杜甫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比起诗作,他的人生境遇却并不为人所熟知。为了深入观照杜甫的精神世界,编剧郭启宏前后历时近十年,阅读了187本关于杜甫的书,仅是提交的修改稿,就达十稿。在他看来,杜甫“没有李白潇洒,没有高适显达”,但是他有“高尚且高贵的灵魂”。话剧《杜甫》描写了杜甫自“安史之乱”后到去世这段人生轨迹,其中有他仕途的坎坷,有他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的相交与相离,更有他内心的困顿与精神的伟大。
在剧中,诗歌与现实穿插呼应,写意与写实的手法交织穿梭:狂风怒号的夜晚,杜甫路遇强征兵役,夫妻拆散,骨肉分离,他一个老兵却主动要求入伍,只因孤寡一人,除了兵营无处安身……杜甫的《三吏》《三别》在此浓缩为一幕,将乱世之下民不聊生、命如草芥的悲凉之境展示得淋漓尽致。而见证百姓疾苦的杜甫自己也过着仕途蹭蹬、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也始终未改其志,正是有了这些极其贴地的经历,才使得杜甫的诗歌与现实摩擦得越紧密,苦难淬炼成字字泣血的诗歌,更凸显其悲凉苍郁的质地,更有承托诗史的浩大气象。
“我们表现了杜甫的苦闷,却从中看出他的理想与人生追求。”该剧导演、剧中杜甫的扮演者冯远征说道,“我理解的杜甫一生非常坎坷,但是他有忠君报国之心,所以他在求仕的道路上追求了一生,虽然落魄而死,但我觉得他是很有气节的一个诗人,也留下了很多有气节的诗句。”
冯远征在舞台上塑造的杜甫,让人忘了他之前所有的古装角色,只觉得眼前的杜甫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路见不平的侠义热肠,还有常人眼中的“迂阔”,一点和平凡人一样的小计较和钻牛角尖,以及教条、固执背后的可爱。
描写杜甫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描写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家,因此让这部戏的观众有如来到了舞台版“诗词大会”现场。杜甫、高适、李白三人间惺惺相惜,杜甫与严武从“通家之好”到分道扬镳,杜甫与苏涣的知己之交,都让观众穿越时代,窥见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激烈的内心。
抠细节,呈现更生活化的表演
一边是导演一边是主演,《杜甫》让冯远征忙得不亦乐乎。这也是他首度在人艺舞台上独立执导并主演的作品。记者日前探访排练现场,只见冯远征一会儿穿着代用的大褂走上台,化身杜甫,跟演员们认真对戏,一会儿回导演席坐镇指挥,眉头紧锁地看着台上。他笑言自己分身乏术:“有时我跟演员正对着演,突然觉得对方有句台词说得不到位,可就在恍神的那一霎那,自己的台词又错过了。”
挑战颇大,冯远征更是不敢怠慢这部戏,认真地“抠”着每一处细节,甚至晚上做梦还想到灯光处理,连夜爬起来给灯光设计发消息……此次,他还大胆启用了许多新人,如杨明鑫饰演能文能武的严武、刘智扬饰演浪漫不羁的李白等。在老演员的帮扶与调教下,这些新生演员也贡献了不俗的表演。
“我想在舞台上冒一个险,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可以胜任,他们需要机会和压力,这能让他们迅速成长。”冯远征说,他尤为注重培养新人的良好习惯,为此要严立规矩:“比如我们现在要求大家不能把剧本留在排练厅,要随时带着,因为剧本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尊重编剧。还比如我们不能去随意触碰导演铃,把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大家。”
这些规矩的背后,是“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早在正式排练之前,冯远征就带着全体演员们读了12天的剧本,把每一处提到自己角色的地方,包括别人台词中提到自己角色的地方都摘出来,做到对人物的经历和线索一目了然。在冯远征看来,剧本是一个剧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吃透剧本,表演就只能是浮皮潦草、纸上谈兵。
和郭启宏的“文人三部曲”(《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类似,《杜甫》剧本中在语言上既充满诗意又保留了古汉语中的精髓,不少台词都带着韵脚,这要求演员丰富的文学积淀和对台词的把控力。冯远征让演员读了12天的剧本,也希望演员能读懂这些半文半白的台词,把握语言中的“动作性”,最终呈现出更生活化的表演,而非佶屈聱牙的诗歌朗诵。
“其实剧院早就想让我导演一部戏,这次排演《杜甫》正好水到渠成。”冯远征说道,“虽然我已不年轻,肌肉的力量没那么大了,但内心的力量是最强的。阅历各方面都成熟了,对事物的认知也有自己的想法、态度,而这个时间其实是教新人的一个最好时间。”
作者:彭丹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