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亮 摄
第16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启动,拉开一年一度爱书人节日的大幕。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6万余种精品图书将汇聚申城,其中一批记录书写新时代、礼赞新中国的主题精品图书在书展强势集结,并将透过主题展、特色展销馆、推荐书单与阅读活动等多平台展示、多渠道推介,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书香氛围。
全国首次新增50家分会场、遍布全市的100家分会场、1273场活动……在刷出新高的一组组数据之外,上海书展坚持为价值搭台。正如资深出版人俞晓群一口气罗列出“迷恋上海书展的八个理由”之一,有不少出版社甚至为上海书展改变了生产出版周期,为的就是将一年里最重磅、最有价值的好书,放在上海书展首发。上海书展,这张“上海文化”的闪亮金名片,凸显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执着坚守。
中心展位留给主题出版,彰显上海书展的决心与定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走进上海书展主会场入口处序馆,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标识的映衬下,一圈精选的年度重点主题出版物等待读者的翻阅学习。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多个语种版本、首次集中展销的七个版本《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系列图书、《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初心力量》《大国坚守》《新时代理论热点探微》等。
无论是上海本土生力军世纪出版集团、今年主宾省四川出版展团,还是“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等,无不在各自展区显著位置集中展示反映新中国70年成就和实践,阐述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佳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丛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丛书、“新东方学习书系”等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深度有温度的理论著述,向本土原创致敬,为中国道路发声。
其中,张维为《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正是为中国道路发声的一部著作。新中国70年,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强起来,举世瞩目。寰宇之中,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如此成就,如何用中国智慧建构一套有解释力的话语?这是张维为教授多年来研究探索的题目。以四十年亲历百国的丰富阅历,张维为尝试讲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定力,并在上海书展期间分享这些闪耀着中国智慧的理念。读者将会清晰看到,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航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出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历史任务、重大责任,正如今年主宾省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志勇所说,主题出版既是主流出版,也是优势出版、精品出版。“主题出版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出版机构能否占据主流舆论阵地,满足主流人群需要,形成主流影响力。提升主题出版的文化含金量,既叫好又叫座,才能彰显主流价值。”
更多书写聚焦壮丽七十年,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由漓江出版社推出,涵盖了《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那山,那水》《山神》《大桥》等代表作,用一连串共和国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与关系百姓民生的热门话题,打动读者心灵。其中《大桥》是港珠澳大桥全面竣工前后文学名家唯一完整采访、精彩讲述的第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总工程师林鸣为切入点,独家记录和展示了新一代桥梁建设者广阔的胸怀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提炼出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难建又最美丽的大桥之所以能够耸立于中国深海的密码。
“这些作品在书展受到关注,正说明了读者关注国家发展进程的阅读需求所在。”何建明说,多年来他将文学聚光灯投向共和国的奋斗者,记录书写这些时代楷模和大国工匠,如何为中国这个大家园添砖加瓦,个人命运和家园情怀跃然纸上。
放大精彩中国故事影响力,做拉动出版业的有力引擎
国内许多出版人都愿意让编辑“站台”上海书展作为“职场第一课”,在直面读者和市场的一线平台,不仅集聚了国内名家名作等一批原创、独创、首创产品,也要接受读者的检验,这种双向互动让书展形成了独具深度和厚度的主题出版展陈新格局。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主题出版不仅仅是解读报告和讲话精神,所有关涉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社会演进的命题都是富矿,要注重学术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真正成为贡献给世界的文明之光。
精彩的中国故事在书展平台大放异彩,而围绕书的专业交流也让书展成了出版业的有力引擎。作为上海书展主题活动之一,昨天举办的“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用文明的力量为新时代明德”主题出版论坛上,党史专家刘统分享了一个故事,他在撰写《战上海》时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发现党的历史“精彩绝伦”。比如解放军接管上海前编写的一本小册子《城市常识》介绍城市日常设施使用及居民风俗习惯,通俗易懂,编辑将其作为《战上海》出版时的附册,大受读者欢迎。“这本书出版后组织了近60场阅读活动,在高校、部队、社区,我头一次接触那么多读者,不管是什么职业、身份,大家都对真实的党史故事如饥似渴,让我深受触动。”这部列入中宣部“五个一”特别奖公示名单的书,将在书展上与更多读者见面。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认为,主题出版要在学术研究基础上,做到研究、出版和传播的结合,在文化普及的同时做好文化的有效提升,提升文化高度、作品厚度、内容温度,而上海书展正是绝佳的沟通传播渠道。前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沪上正打造多个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准、能代表上海和国家水平的主题出版中心,这些也为未来的上海书展及出版业升级打下常态化基础。
首发机制已让上海书展成为出版人和读者共同的“心跳节拍”
精神食粮引导全民阅读向何处发展,体现着上海书展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追求。有了好书,就要形成多样态的推介渠道。今年上海书展进一步优化了往届受读者欢迎的社科精品馆、国学馆,打破传统以出版社为主体的陈列方式,调整为以品种为主的展销方式,既便于读者集中选购,也为出版社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十个“七系列”等活动,以专题化系列化个性化的“导读”“导赏”路线,改善泛娱乐、浅层次的签售展演,鼓励具有思想碰撞、文化内涵的内容让读者有获得感和愉悦感。
几乎从不缺席上海书展的潘凯雄,有个始终认定并不断强烈的感知:“上海书展是把读者、作者、出版社三方联结最紧密的书展——在同一平台上,读者以极高热情前来邂逅好书;作者跨过私人的写作天地来见一见他们的读者;出版社有意识地把重点产品、拳头出版物‘憋’在此时此地首发。”首发机制,让上海书展已成为出版人和读者共同的“心跳节拍”。
不少作者也愿意在上海书展首发自己的重要作品。作家叶辛将自己40多年的创作历程汇集成《叶辛文学回忆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1977年叶辛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之后便笔耕不辍,多年来出版了140多部作品,至今仍受到读者欢迎。“细细想来,我整个的人生,几乎全在文学回忆录中流泻、书写。再看这本书时,会有一种怀念之情,内心充满感慨,这是我人生之中最重要时光留下的一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叶辛感慨,笔下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经历,最重要的是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文学回忆录就像是一部录影机,镜头之处是一个个时代的记录,更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些成长,读出一些意味。
一些学术大部头也选择这个平台与读者见面。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近代学术集林》在全面梳理近代学术发展史基础上,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过深入考索、充分论证,遴选出在近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同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学者百余位,对其著作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将原先分藏于各大图书馆,乃至私人藏书家手中的近代学术文献,汇集一编,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近代学术的概貌,同时为当代学界提供最为准确可靠的第一手数据,也可使近代众多珍稀文献化身千百、广泛传播、广为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术价值。
为了促成更多读者与好书的相遇,上海书展利用实体书店、图书馆、商圈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拓宽优秀主题出版物的宣传平台,形成“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等具有较强标识度、能见度的阅读推广品牌。书香的触角也往更纵深处延伸,多家实体书店在上海书展前后开门迎客,今天敞开大门的中版书房长宁店,作为书展分会场之一,也将与读者相约“中版七夜”。
无论书展“双主角”图书和活动的精心策划,还是作者读者出版人的面对面促膝交流,走进上海书展,你会发现读书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认为:“以文化为底色的上海书展,凸显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格调。”引领有态度、有品质的阅读,正是上海书展不变的追求;而崇尚学术导向、价值导向、原创导向,则是“永不落幕书展”坚守的文化担当。
作者:许旸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