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 江南春诗画 1989
近日,展现江南之美的“三生长忆是江南——海上名家姑苏诗意作品特展”登陆苏州美术馆,引发人们的关注。
展览展出从晚清民国时期至现当代26位艺术家的作品共计67件。参展艺术家包括吴昌硕、黄宾虹、贺天健、朱屺瞻、郑午昌、吴湖帆、钱瘦铁、张大千、江寒汀、张大壮、傳抱石、陆俨少、应野平、程十发、陈佩秋、郑伯萍、朱新龙、朱新昌、丁申阳、丁小方、汪家芳、郑文、汤哲明、庞飞、郑明轩、邵仄炯等。他们心中丰厚蕴藉的江南诗意从展览中流淌出来。特展体现了在当下长三角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苏州两座大都市美术资源整合、共享的新举措、新尝试,更反映了上海、苏州长久以来紧密的文化关联。
应野平 苏州木渎镇 1938
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教授曾经对江南做过精彩的描述:历史学家说她“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温润”,语言学家界定她的关键词是“吴语”,美学家对她的评价是“诗性”。在经济学家看来,她是“富庶”与“繁华”的代名词,而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眼里,她就是诗词歌赋,就是画山绣水,就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风花雪月。
郑明轩 黄公望文汇图(片玉山前人最良) 2019
庞飞 桃源图 2018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江南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指出,中国艺术史有两个大的系统。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汉唐系统,它的代表作是敦煌艺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山西壁画,艺术作品的媒介是石头、大墙与高山大川,画家也是非常专业的。另一个系统是宋元系统,从唐宋文人画到元四家如黄公望等,非常具有江南美感,讲究笔墨、诗意、形式,他们的精神非常文人化,代表中国艺术当中非常深邃、内敛的古典之美,代表中国明秀的山川,还有江南人温润的性情,以及文明生活的美好,精致。“这次展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特别精致,有一种精致的美。”
陆俨少 峡江帆影图
程十发 鹿苑长春 1983
“江南山水画重要的审美特点我觉得是化实为虚,这是地域、环境、人文、艺术发展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国画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仄炯说。在他眼中,山水画的宋元之变,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江南化的过程。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如李成、范宽表现的是北方山水,体格坚实,气象宏阔,技术上重于刻画,着重表现客观真实性。南宋时政治中心南移,山水画的风格由于江浙地域的不同起了变化,院体画家的边角、大量留白的艺术处理可以说是一种江南的表达。元代又把大批文人赶到南方,失意和隐逸的主题让画家们的关注点由自然的真实转化为心性的抒发。面对江南山水的灵秀奇幻,化实为虚审美趣味再次显现。“江南的山水画是诗意的抽象表达。它不用写实,不是面对真实自然山水的具体写照,而是将绘画通过抽象点线的书法性游戏来抒情达意,是对每个人的个体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自由表达。这种个体表达方式是有抽象意味的,很私密因此也有独特性。画家笔下的江南,不只是自然的江南,更是诗意化的江南。”
吴湖帆 云表奇峰 1966
汤哲明 文徵明诗意之二 2019
“此次展出的这些作品,体现着艺术家们在‘江南诗意’的主旨追求下的潜心创造,有很多方面让我们感受到‘静观’的力量。“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说。他认为,成功的艺术家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传统,感受时代,面对受众,接受需求,最后找到他想给予社会、时代的东西。这个关于”发生“与”接受“的提问,是值得艺术家去思考回应的。
朱新昌 吴门四家 2019
郑伯萍 一江春绿 2018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