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率先吹响沪上文艺院团夏季集训的号角。(除署名外均秦钟摄)
开栏的话
今年上海文艺院团夏季集训开始得比往年早。等不到三伏天,动辄一个月、四十几天的集训已然在上海多家文艺院团悄然展开。如果说过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在演出淡季“封箱歇夏不退功”,那么在如今文艺演出市场日渐繁荣的当下,在密集演出之中穿插高强度的集训,更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居安思危”的体现——夯实基本功问初心,挥洒汗水中思使命。
传统戏曲屡屡收获票房佳绩,各家院团时常兵分几路全国巡演,马不停蹄,与此同时,戏曲新人也渐渐站到舞台中央。可也正因如此,基本功的不规范、演出状态不饱满也在日渐密集的演出中显露出来。面对观众热切诚恳的掌声与叫好,面对逐渐成熟专业的市场,戏曲人如何跑在危机前头?恐怕还是要以归零心态,要出佳绩、育新人,离不开青年演员的全方位刻苦训练。
▲文戏组演员训练水袖。
一年一度的夏季集训,上海京剧院“打头炮”,本月4日就进入早九点半到晚五点的夏季集训之中。走进京剧院五楼,四间大小排练厅里跟头翻个不停、水袖耍枪嗖嗖生风,藤牌枪刀剑的撞击声则更是显得热闹非常,可即便是这嘈嘈切切,也盖不过走廊上、楼上小厅不时传出的吊嗓练唱之声。
一张夏季集训的考勤表显示,上至入行二三十年年逾不惑的老法师,下至去年二十出头刚入团的本科生,打破往年一团二团“各自为阵”的模式,以文武戏分类整整列出75人,这几乎占到演员队伍的三分之二。如此阵仗,让“督阵”集训的京剧院一团团长高劲松又找回了自己年少时练功的激情,他感慨:练功就是要铆着练!有氛围就有动力!
恢复十年未排“最难武戏”《雁荡山》展整体实力
可别小看70多人长达一个月的集结训练,如今赶上戏曲市场日渐红火的好时候,集体练功变得珍贵非常。掰着指头数了数,光是一团就有五个演出创作任务在身,几乎是排练和集训穿插进行。
▲武戏组演员训练把子功。
记者到访的一日,不少演员刚结束连续两晚京剧《新龙门客栈》在虹桥艺术中心的演出,上午九点半又准时出现在排练厅,与其他近三十位武戏演员投入基本功训练中。几轮毯子功和把子功后,演员自发垒起两张桌子,下饺子般依次翻跟头而下:一个、两个、三个……到了第四个青年演员,落地时一个踉跄险些没站稳,把场的刘涛忍不住喊“小心桌子架歪了”。他向记者解释,青年演员的体能优于前辈,虽用蛮力也能完成不少动作,可不规范背后不仅有安全隐患,也对身体消耗更大,对最终呈现都有影响。而集训要做的就是矫正这些不规范,为此,剧院特别请来体院老师针对伤病进行自我急救、复健等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讲解——如今的练功不仅比谁练得狠,更是比谁练得巧、练得精。
▲基本功练不过关不仅影响着技艺,也影响着体能与发挥。
而延续每年夏季集训以戏带功的做法,今年武戏演员也在为一部观众和业界期待已久的大戏做准备——那便是睽违舞台近十年的《雁荡山》。演员从高台翻下展现的正是剧中水军飞身入水的情景。记者眼前的两张桌子还只是“初期成果”,随着集训的深入,桌子数量还会慢慢往上加,届时真正演出,要比这高两倍。另一旁几个演员则为剧中的夺刀、藤牌枪对打下着功夫,这同样是《雁荡山》中的标志性技巧。
《雁荡山》是京剧舞台难度排得上前三的武打群戏,全剧没有一句台词,从夜袭、陆战到水战最终歼敌,一系列的剧情推进,全靠硬碰硬、实打实的武戏开打,二十几位演员的阵仗,考验一个院团的武戏演员整体实力,拿下来,对于一个团的武戏实力提升可想而知。尽管如今演员精简,集训学员比照角色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为了以最好效果呈现,月末京剧院还将举办一场选角竞演——谁的藤牌枪对打得精彩,谁来演出相关角色。
▲在基本功不过关情况下,演员如果包头过紧,在台上灯光炙烤的高温下很容易晕厥。严天妤摄
跨行当、跨年龄,在与名家同辈过招中找到差距
“好久没练了,我都不怎么敢抛出去。”一位老旦演员拿着手中的枪转了几下,犹疑几回没有按套路把枪抛出去。一旁的二团副团长张艳秋鼓励她:“把握好节奏再试一下!”面对各种要诀,言语总是苍白,她拿起自己手中的枪示范,自然地抛出一个360度,反手轻松接住。这样的动作,在基本功之上难度增加不少,所以让平日舞台上走两步,全凭一把好嗓的老旦犯了难。就在她们切磋的不到两分钟里,七八个青衣的水袖刚好上下翻飞了一轮,其中一个比同伴早了些泄气,胳臂才放下不到半分钟,就又重新挥舞起来。平日里的练功围绕着排戏走,戏里有什么练什么,不同行当间鲜少比较,集训中那些戏里不涉及的短板就暴露出来。
而另一重压力则来自与名家名角的过招。刚进院一年的青年武丑演员潘梓健,一连参演了京剧《北平无战事》《新龙门客栈》两出新创戏,虽然演的都是配角,但凭借几场与陈少云、史依弘做功吃重、开打精彩的情节,让不少戏迷记住了这个机灵的小鬼。《北平无战事》里,他饰演的黄包车夫拉着陈少云,有一场雨夜救女的戏,这里便是借鉴《徐策跑城》的跑圆场,两人用高度一致的步调,结合黄包车作出经典的创新。“按道理我们年轻人体力比老先生好,可这个圆场跑起来,就是没有少云老师有味道!”这给刚进团的潘梓健上了震撼一课,自此,每天百八十个跟头、毯子把子每样走十组,成了他给自己定下的硬任务。直至前不久《北平无战事》演到十余场,他才真正感觉有点像样了。因而在集训中,作为最年轻一辈的他,不敢对基本功有丝毫怠慢。
在不起眼的基本功里找到差距做出成绩,懂得这个道理的青年演员,最终才能走得长久。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