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六朝以后,就形成思想开放、见贤思齐、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到近代以后,更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传统发扬光大,江南便成为开放的江南、大气的江南。当然,开放时有坚守,吸收时有选择,江南又是睿智的江南。”今天下午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举办的学习读书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熊月之聚焦中国近代以前、近代时期这两个时段,与现场读者共话江南文化中的开放精神。
宋代以后近代以前,多个江南港口群星闪烁
江南地区襟江带海,海上交通便捷,近代以前就以开明开放著称,有一群对外开放的港口。熊月之谈到,古代中国与东亚以外的世界进行联系的,主要是通过两条丝绸之路。一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的横贯亚洲、联结亚、欧、非三洲的陆路丝绸之路;另一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前者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向西,与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太大关联;后者或以泉州、广州为起点,或自杭州、扬州等港口直接西航,所载货物,或为丝绸,或为瓷器等物,这就与江南地区有了直接关系。
“唐朝地域广阔,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在海洋方面,并不是十分重视。到了宋朝,西边有西夏阻隔,陆上丝绸之路不通,于是就要向东南发展。中国历史上,凡是偏向于东南地方的政权,都比较重视海洋。”他举例说,比如三国时候孙吴,非常重视海洋,造船、航海都比较发达;宋朝对武力方面戒备比较严,国家需要税收,注意发展海上贸易。
北宋与南宋政府均高度重视海上贸易,有力带动刺激了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开发发展。两宋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联系港口,相继有江阴、泉州、温州、明州(宁波)、青龙镇等,大多数处于江南地区。元代江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华亭升府、上海设县,均与对外开放有关。
“明清两代,民间对外贸易不绝如缕,江浙沿海很成规模。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江南士人走在前面。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都是江南人,都在引进西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熊月之进一步分析说,比如明代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等多种西书,揭开明清时期接受西学的帷幕,对外开放的同时理性吸收外来文化,并提出了系统见解,《海防迂说》在对外开放理论方面贡献突出。
可以说,从唐到清,江南都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进行国内国际贸易的重要地区。扬州、江阴、青龙镇、刘家港、乍浦、上海、宁波等港口的盛衰兴替表明,连接南北、沟通中外的关键港口,一直在这一地区摆动起伏。具有卓越禀赋上海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下脱颖而出。
熊月之以乍浦港为例谈到,这曾经是中国和日本交流的一个重要港口,日本著名史书《吾妻镜》从这个地方入中国,《红楼梦》也通过这里传到日本。自1714至1855年,中国商船运到日本的书籍达6630种约56840部。
“当时江南文化发展兴旺,很多地方都有刻书。清代乍浦港从外国进来的东西,不下50余种,包括金、银、铜、锡、铅、珠、珊瑚、玛瑙、湖泊、紫檀、象牙、牛黄、熊胆等。”这些无一不是江南开放格局的直观体现。
近代上海人口80%以上是各地移民,移民中超80%是江南人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由于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城市。特别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大量移民涌入,上海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上海人口80%以上是各地移民,移民当中80%以上是江南人。所以,上海人口主体部分是江南人。江南地区的人才,从四面八方涌入上海。”熊月之认为,从近代上海成为比较典型的移民社会后,上海人的概念由先前比较纯粹的籍贯意义,变为以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为重要内涵的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这些内涵包括海纳百川、注意衣着、重视契约等。
《上海人解析》《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熊月之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比如,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江南知识分子,走在吸纳西学的前列。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宣传马克思主义、留学西方等方面,江南人才济济,成就斐然。近代上海最早接触西方物质文明、与西方发生经济联系的,江南人占重要部分。
“江南文化研究丛书”
《海派映照下的江南人物》
熊月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光是近代上海最早兴办现代实业的,也以江南人为主,盛宣怀、朱其昂、张叔和等在史上赫赫有名;最早兴办现代教育事业的,江南人也是主体,张焕纶、盛宣怀、钟天纬、经元善都在教育事业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最早仿办现代市政,同样以江南人为主,包括李平书、郁屏翰等;而最早仿办现代公园的,则以张叔和为代表。
熊月之感慨,近代江南人的开放事迹,在全国范围内相当突出——上海广方言馆在学习外语方面,成效卓著;江南制造局及其翻译馆,在仿效西洋坚船利炮、翻译西书方面,举世闻名,翻译馆59个人绝大多数都是江南人,尤其是来自江苏、浙江一带;上海在介绍信芳新思想、新文化、新学说方面,也尤其显著。
“近代江南,以上海为开放基地,在被动开放中有主动抉择;不失文化自信,坚决抵抗列强侵略,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他如是总结。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