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现代艺术中心内,伴随着一块红布缓缓升起,高5.03米、宽1.93米巨幅青绿山水《空谷传声》露出了真容。这是海上画家乐震文艺术创作生涯中尺幅最高的作品,为此,他第一次登上了升降机作画。
不久前,19位沪上名家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乐震文位列其中。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他在艺坛默默耕耘的结果。30岁的乐震文在技法上已经小有名气,不仅受邀出版了《怎样画树》《怎样画瀑布》《怎样画点景山水》等一系列技法型专业书籍,更破天荒的在那个年轻的年纪受邀出版了挂历《名山大川》,被很多学画的人奉为临本。但乐震文认为当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画作风格,“画的东西很多,可都在前人的套路里,没有自己的东西。”
40岁的乐震文在东京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面对“中国人不会写实,几千年就画一张画”的置疑,乐震文创作了大量的写实题材,并将更多的色彩融入到水墨画创作之中,那一时期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95年,是乐震文山水画风格形成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他带着学生到大西北写生,被北方大山的利韧千壑、层叠耸立深深震撼。虽然此前他的山水风格已经由南方的柔美秀丽往北方的大气磅礴转变,但想象中的雄伟壮阔远抵不过眼见为实的感观冲击。“一开始,我连写生都觉得很难,因为与我熟悉的景色差距太大。”但他依旧逼着自己画,一点点,慢慢地画进去,在脑子里生了根。以后哪怕画南方山水,他也会加一些北方的元素进去。
新作《空谷传声》亦是如此,乍一看,这幅画作的风格偏南方,但画幅最上端的山峦,少见尖峰,多是方块。“这便是北方山水的特点,“江南山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北方却是你站在山顶却不知山顶,因为是平的。只有走到悬崖边一看下面很深很深,才知道原来在山顶上。”乐震文把画这幅画的感觉比作人在旅途,将自己想象成画中人,一路顺着瀑布溪水走。走累了,怎么办?那就画个亭子,再来座小房子。单调了?那就在旁边画一棵倒挂的松树。从下往上走,旅人所能遇到的情景,乐震文都将之一一展示在画面上。
他指点着画中若隐若现的小径说“瞧,从下到上,画的中间始终有条路。我还在路边安排了瀑布,我喜欢画面上有流水,流水带来水气,整张画面就滋润了。”年轻时,乐震文曾用了很大工夫临摹吴湖帆的青绿山水,这位海派名家把墨也当作一种颜色来发挥,而这正是现在被忽略的技法。墨色与其他颜色交替,层层叠加,看似颜色很厚重,却另有一种透明感,互相映射,特别爽快。“这次我就采用了吴湖帆的设色方法,可以说是用尽所学”。他说,画大尺幅的画,尤其是竖幅画,难就难在要层次分明、细部清晰,“画到最后,效果出来了,自己也感到很开心”。
缘何将尺幅最“高”的作品永久落户宝山?乐震文给出的答案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教了多年;还曾是上海预备预师的军官,驻地就在宝山。”乐震文说,这里的艺术氛围很宽松,没有什么禁锢。就拿龙现代艺术中心来说,运营者对艺术作品没有偏见,收藏十分宽泛,从陈佩秋、周慧珺开始,形成了当代海派书画的群英谱,一个艺术家展示、交流的平台。
距离龙现代艺术中心不远,首批与宝山签约“落户”的戏曲名家谷好好、王珮瑜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这次,乐震文就是在王珮瑜工作室的墙上悬挂起巨幅宣纸,登上升降机,开始作画的。他6月1日起开始到这里“上班”——来得比保安还早,有时一待就是12个小时。整整8天半里,他起稿、层层叠叠上色,完成作品后,最得意的是画面上“每个细部都能看一会儿”。
在艺术创作中,乐震文总是和自己较劲。近两年,他尝试以山水画思维来表现花鸟画,眼下他又在琢磨新点子,明年推出新的创作样式。他说,作为画家,不能固守一种艺术表现,应该不断给自己出难题,找到创作的新鲜感。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