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主办的夏季音乐节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它已成为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广大乐迷在此尽情欢聚,古典音乐的律动和光彩使这座海纳百川的伟大城市显现出更为浓郁的时代气息与强劲的生命活力。久负盛名的BBC交响乐团演出的两场音乐会无疑是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一大亮点,丰富多彩的曲目和热情洋溢的演奏让乐迷们大饱耳福,英伦风味的“乐逍遥”以其缤纷的色彩和愉悦的姿态让人领略到夏季音乐会艺术表演的品格、意趣与节日气氛。
首场演出的开场曲《四首交响民谣》的“中国风”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民歌的交响化呈现历来是众多专业作曲家乐意尝试的音乐写作,但处理方法多种多样。黄若这位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具有极度冲击力和实力的年轻作曲家”显然对中国民歌的本体艺术风貌及其交响化呈现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无论是欢快喜庆的《凤阳花鼓》、悠扬深情的《康定情歌》,还是活泼风趣的《达坂城的姑娘》、凄美动人的《兰花花》,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歌经过黄若的“交响转换”,民歌本身的品质依然存在,但音乐风采更为诱人,因为作曲家用富于想象的乐思发展,绚丽丰沛的和声色彩与清新巧妙的结构布局,使得民歌原本的旋律之美在新的多维空间中生成为一种气韵更为生动的音乐风情。黄若《四首交响民谣》所展示的风土特色鲜明的“声音景观”及其艺术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青年钢琴家帕维尔·科列斯尼科夫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令人大开眼界。听惯了以郎朗为代表的“豪放派”之大气、华丽的音乐演绎,再观舞台上这位略显腼腆的钢琴俊杰的艺术表演,风格的差异如此明显。虽然科列斯尼科夫缺少了演奏这部钢琴协奏曲杰作应有的气势和“劲头”,却给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细腻与灵动,这在第二乐章及首尾两个乐章的多个抒情段落的演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聆听这位“婉约派”钢琴家的优雅琴声,不禁让人联想的一个有趣的话题:老柴第一钢协抒情华美的音乐蕴涵是否还有“另类”诠释的可能性?
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指挥BBC交响乐团演奏的埃尔加《谜语变奏曲》可谓原汁原味,实在好听。英国在巴赫同时代的普塞尔之后,音乐创作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埃尔加这一代作曲家的出现,英国才回归晚期浪漫派音乐的主流。作为“英国音乐复兴”的代表人物,埃尔加的音乐中不仅有浪漫派特征的色彩与张力,更有彰显英国文化底蕴的开阔与厚重。戴维斯爵士指挥的这首大型交响变奏曲气势宏大,对比强烈,每个变奏都展现出音乐的个性和独特的“样貌”。从整体上看,此曲演绎中的优雅意态和流畅大气尽显音乐承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气度。
BBC交响乐团访沪演出的第二场音乐会气氛更加热烈,让上海的听众真正感受到了英伦风味“乐逍遥”的欢畅。凯瑟琳·温·罗杰斯演唱的三首作品都是著名歌剧的精彩选段,艺术形象有别,音乐风格各异,足见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声音掌控和舞台表演的深厚功力。她演唱的唐尼采蒂《宠姬》选段“我的费尔南多”尤其精彩,这是一首情绪起伏很大、音乐对比强烈的咏叹调,罗杰斯的艺术表达扣人心弦心弦,堪称完美。
音乐会上演奏的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交响名曲,备受欢迎。此曲的创作目的虽然是为了向青少年介绍管弦乐队知识,但作曲家的音乐写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就这类专门推广古典音乐的“命题写作”而言,至今尚未有人能超过布里顿这首名曲的创作。观赏台上戴维斯爵士的指挥与乐团全体成员的演奏,显然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管弦乐队建构和交响壮丽呈现的愉悦之中:作为个体,每位演奏员为手中的乐器“代言”,而当他们汇集于一类乐器的组合或多组乐器的交汇之时,管弦乐队的巨大能量和绚烂色彩让整个音乐厅的听众为管弦合奏与交响辉煌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最让在场听众兴奋的自然是音乐家们演奏的那些雄壮、华丽的进行曲,亨利·伍德的《英国海洋歌曲幻想》高扬舒展,伏契克的《角斗士进场进行曲》明快健朗,如此欢畅的音乐才是英伦“逍遥音乐”的美妙所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的压台之作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作品39之1),它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美进行曲音乐的经典,其大开大合的气势和舒朗洒脱的姿态带给听众诸多的心灵感怀和情境想象。或许,这正是英伦风味“乐逍遥”之艺术魅力的启示:古典音乐并非“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它期待更多爱乐人身临其境的鉴赏,正是这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展示和爱乐人群体的艺术参与,保证并确立了古典音乐在我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孙国忠(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编辑:姜方
图片:上海交响乐团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