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激情澎湃、脍炙人口的乐曲均出自他之手。
今天,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被上戏师生搬上了舞台,在现场钢伴和合唱中,郑律成用旋律和乐曲谱写革命壮志豪情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作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之作,由上海戏剧学院制作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近期开启了首轮九场演出。作品以被誉为“军歌之父”的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在延安的工作、生活和创作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他如何受到革命的号召,用音乐歌颂英勇的民族和英雄的人民,反映了延安时期青年文艺救国的一次伟大长征。
昨晚是该剧首轮第二场演出,虽然天空下着大雨,但观众仍纷纷冒雨赶来观剧,上戏实验剧场几乎座无虚席。此轮的演出共有两版三组演员,分别是师生版、导演系16级学生版A组和B组,涵盖上戏导演系本硕博师生。
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激情澎湃、脍炙人口的乐曲均出自他之手。
故事以郑律成奔赴延安开始。1937年,上海打响“八一三”抗战,富于音乐才华的朝鲜青年郑律成受老兵梁大坤引导,跟随一支青年队伍,奔赴延安。在延安,他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先后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唱遍边区和前线,并通过创作与丁雪松结缘。在公木老师的热情鼓励及老虎团团长郝胡子的邀请下,郑律成开始为老虎团谱写一首能够击退日寇、打败所有外国侵略者的英雄军歌。
与此同时,郑律成因特殊而复杂的背景和经历被怀疑为日本特务,有关部门段主任紧追不舍地对其进行审查,郑律成不禁陷入困境。郝团长、公木老师及丁雪松等鲁艺学员极力保护郑律成,希望他早日完成军歌。郑律成虽很快完成公木歌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主旋律,但总觉得还缺少一股气势,寻而不得,很是着急。日寇突袭,老虎团紧急增援。为了寻找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郑律成来到战场,目睹了身边熟悉的战友一次次冲锋而倒下,又一个个挺立而向前……
在血与火的交战和洗礼中,终于找到他苦苦寻找的战斗旋律——“向前!向前!!向前!!!”由此,雄浑激荡的军歌响彻天地。
全剧直面表现抗战时期全国一大批热血青年、文艺志士怀揣民族独立与自强的理想信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畏艰险奔赴延安的豪情与壮志,绘写各自的青春梦想,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文艺盛会。这种峥嵘岁月磨砺下的理想情怀,在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现场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激荡人心的音乐。由郑律成创作的《五月之歌》《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耳熟能详的优美旋律,配以富于变化的舞蹈场面,是一部气势雄伟、样式丰富、音画融合、诗化盎然的史诗性音乐话剧。
话剧《军歌》集结了最优秀的主创团队以及专业的演员团队,编剧为剧作家孙祖平教授,总导演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卢昂,制作人翁增辉,舞美总设计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胡佐。此外,灯光设计沈倩、人物造型设计冯燕容、多媒体设计郭金鑫等人都是行业骨干,实力的主创团队为该剧的创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演员方面汇集了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校友、导演系本硕博学生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江苏省话剧艺术院的优秀演员等一大批专业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获得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的剧目,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实习剧目”。
如此“高调”的大制作,不仅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学实验改革成果的一次呈现,使学子们在国家级演出剧目中得以锤炼,更重要的是,让年轻的学子演革命年代的同龄人的故事,更能够让青年一代在学习中洗礼灵魂,发扬奋发向前的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鼓励师生走出校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课堂”。2019年“五一”期间,导演系师生赴延安体验生活,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延安更是一个实现价值的地方。民族使命,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圣地延安,让人们的精神得到自由与解放。
延安采风行,正是对延安精神的一次深入学习,正如导演系16级同学们说的,“这次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艺术创作精神,相信这样的精神一定会融入到我们的《军歌》排演之中,也一直会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不断奋勇向前。”
丁雪松的饰演者王叶桐是杭州人,从小在江南长大,一到延安,她就感受到了来自黄土高坡的震撼,“在这里,孕育出了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那种坚毅。”
伊斯卡尔·艾赛提是郑律成的扮演者之一,他说,站在那里,摸到鲁艺的墙,真的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真实感,“经过深入的采风,我想,我们的演出不是在背台词,而是用心灵抚摸历史的痕迹。”
从剧本修改到采风、排练,再到剧场合成、彩排,导演系师生们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连排20多次。从延安回上戏的旅途,师生们特意选坐了24小时的绿皮火车,他们怀揣着浓烈和深情的感受,等不及回到学校,在火车上就展开了激情的创作。
早就习惯了拿手机点外卖的年轻的学生们,能演好艰苦卓绝的故事吗?回答是:能!
卢昂导演说:“《军歌》直面表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来自祖国各地的文艺青年为了挽救民族于水火,为了国家的自由与独立,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身鲁艺。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延安异常艰苦与危险的生存环境磨砺着这些单纯、热忱、激进而敏感的文艺青年,他们有苦涩、有迷茫、有困顿、有惆怅,甚至一度也曾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和决战,特别是经历了延安军民舍生忘死的救助与保护,以郑律成为代表的鲁艺学员逐步认识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真谛。《军歌》真切地展示这一曲折、跌宕、苦难而坚毅的成长过程,鲁艺使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危亡紧紧熔铸在了一起。《军歌》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全剧舞美结构围绕“一条路”展开,这是一条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道路,一条军歌创作之路,是一群热血青年的成长之路。为了使这条路更具意味更有张力,舞美结构上选用同心圆转台的形式。整体转台大结构为一个具有历史感的,陕北高原厚重的黄土高坡。同时利用上戏剧院剧场条件,在舞台两侧构筑了两个防御工事,在舞台前区用错落的平台延伸至观众席。进一步扩大和丰富了舞台空间。空间转换通过高坡的转动结合局部移动景、升降景,在与戏剧动作高度融合中完成。精心的舞美设计配合灯光、人物造型让全剧更添了恢弘的气势。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