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人想将孩子培养成牡丹花。苔花虽然不起眼,却同样有其价值,应该得到呵护和尊重。”由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宝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共同打造的原创沪剧《苔花》《苔花》,作为艺术总监并参与编导的华雯坦言,创排之初就是看中了这个剧名。她希望一些大家能够在看完这部聚焦教育题材的作品之后,对“鸡血式教育”“填鸭式教育”观念有所反思,注重因材施教,育德树人。
今天下午,宝山区沪剧团在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沪剧《苔花》的发布会,宣布该剧将于7月8日上演于宝山区委党校。
故事讲述了名叫郝静雯的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帮助一位叫陈子龙的小学生消弥疾病、发挥特长,找回自信、努力上进的故事。说明“立德树人、育人育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生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像盐花一样溶解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对于教育这样一个全民话题,几乎人人都有感触,然而却是沪剧鲜少触及的领域。这一次想要拓展新题材,华雯感慨自己是从亲身经历出发,“我自己就是一名陪读妈妈,从孩子小学一年级,一直操心操到她现在读到大二。”功课的压力、德行的培育、身心健康的平衡,哪一样不是父母牵肠挂肚?因而如今也诞生不少“鸡血”家长,功课特长样样抓,孩子却很难接受这份“不能承受之重”,甚至产生抑郁、轻生的念头。而这些内容都被主创看在眼里,希望真实呈现。
因而华雯决定攻克这一难题,自己也亲身参与到编导工作当中,创排过程中,几位主创都是为人家长,对此感触颇深,副团长柏咏梅的女儿在排戏过程中还正在应战中考,时常排着排着有感而发,热泪盈眶——当下社会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不管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孩子本人,倍感压力的同时又不得不被“唯成绩论”“唯名校论”所影响。
因而剧中,青年演员赵隽晴挑战50多岁的小学老师,用春风化雨地方式,帮助戈礼君饰演的“问题小学生”找回自信,不再被成绩所困扰,探索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如苔花这种长在山岩、大树上,俗称“牛皮叶”的不起眼植物,也有其价值与美丽。正如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主创希望以此与家长孩子共勉。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是宝山沪剧团中青年演员的集体亮相,同样还特别邀请十余位中小学生加入到演出中,这其中,有五位孩子还将饰演角色,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唱段。孩子们没有大人学习传统文化的低调与保守,他们活泼充满朝气的形象为该剧增添一抹亮色。 在采访中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回答,记者了解到他们都是学戏三四年、上过一两部大戏的“老法师”了。所以面对镜头与话筒,他们毫不紧张反而有些“人来疯”,尽管最初都是因为长辈喜爱沪剧的耳濡目染,但很快自己也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长大立志要当一名专业沪剧演员。而这也与宝山沪剧团创排此剧的初衷产生契合——希望通过演出,引起全社会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对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海派文化沪剧起到推进作用。
此外,《苔花》在前期筹备阶段,宝山区文旅局、宝山沪剧团及《苔花》主创团队深入宝山各中小学下生活,和宝山区教育局的领导和老师一起研讨剧本,期间教育局领导和老师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素材,并对剧本的一些细节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打磨剧本,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作为宝山文旅局与宝山区教育局依托沪剧这个形式的首度尝试,《苔花》是文教相结合的尝试。用这样一出贴近校园生活的作品走遍中小学,在提及问题和现象引发共鸣思考的同时,也能让“上海的声音”传播得更广。
而借由该剧的推出,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宝山区教育局联合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今年将继续深入推进“沪剧进校园”,在罗店镇、高境镇做沪剧培训试点,通过沪剧基础培训打造沪剧特色学校,为沪剧培养后备人才,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此外,该剧还将结合“小华雯沪剧团”制定戏曲进校园计划。预计未来将在每个定点“小华雯话剧团”培养一批会唱沪剧的孩子,同时也对音乐老师进行沪剧培训,在每个学校都能学演“苔花”。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图片:叶辰亮摄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