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极力推崇外向、卖弄、透明、夸张和粗鄙的社会中,害羞、拘谨、有分寸感、沉着镇定、喜欢思考,不害怕黑暗和孤独的人并没有受到良好的评价。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孩会被怀疑过于压抑和迟钝;而且似乎就在几年前,我们还认为他的态度是正常的。
甚至在成功之后,拘谨的人依然不受到部分人的喜爱。比如说巴拉克·奥巴马,他是一个出名的内向个体,虽然当了两届美国总统,但还是由于被认为自负傲慢、不能迎合人民群众的喜好、在公共场合过于谨慎克制(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冷漠)而广受诟病和批评。他对回归家庭的渴望、他与某些学者的接触并不能为他从某些人那里获得一点好感。
认识内向的价值和优势。不要压抑自己的内向性,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缺点来逃避:恰恰相反,当与情感相联系时,你会看到内向是一种强大的证明。
接受自己的脆弱,这可能是认识到自己某些不为人知的特质可以发光发热的重要一步:
谨慎,有分寸感,谦虚,乖巧;
听话,喜欢深入、多种形式的交流;
注重情感世界;
努力工作,好学,好思,好辩,喜欢探究某些严肃的议题;
稳重,周到,井井有条;
不受某些套路、陈腔滥调的影响,不先入为主……
以上这些特质是值得发展的,因为这些都非常罕见、珍贵。
有时,我们喜欢幻想,希望用一个更加平静、审慎的世界来代替这个急躁、消费至上、喧闹、疯狂和野心勃勃的世界,代替这个因为人类群体的身份危机而冲突四起,充满矛盾、对抗的世界。
“如果我们鼓励人享受孤独、多多思考(这是内向群体的维生素),如果我们允许自己面对无聊时不惊慌,这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学会在自己的矛盾和磨难中寻找统一、协调、和谐,从而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如果我正确地认识了自己,那么我就能在内心深处的自我和向外界展示的自我之间保持一致。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可靠感,那么我们就是可靠的,首先面对自己是可靠的。从而,在于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也会自动表现出可靠感。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话都说,但这肯定不是自我欺骗。这实际上是去认识自我感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不要试图扮演不符合自己的角色,不要试图伪造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因为这会引发明显的不适。采取一种符合自己的处世态度,诚实真挚地面对自己。相由心生,外在可感知的和谐一定来自内在。
这种内外一致性会使自己的心态变得统一、稳定且强大,令人对他产生如下评价:“我可以信任这个人,因为他表里如一。他没有伪装,他就是这个样子。”
这使人真实,活在当下。
《敢于脆弱》
[法]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 著
宋义铭 卓小凡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遭遇困难使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体会到真实的力量,如果我们努力在真实的道路上成为更加自由的个体,我们就不能再伪装了。
内外协调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内修,一个对自己的良好认知以及一个能与自己和平相处的自己。
在你身上,还有另外一面。学会发觉自己的另外一面,学会相信它。
接受不完美,接受不圆满,但不要止步不前,沾沾自喜。超越自己的弱点,将其化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所谓“在自己身上找动力”。
变得脆弱,就是学会自问,学会对世界发问;就是懂得世事无常,即使在顺境中也不感到自满。变得脆弱,就是学会抗争、超越自我;就是在认识自己之后,依然能够追寻某样东西;就是迎难而上,就是勇敢地披荆斩棘、追求梦想。
变得脆弱,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或者说不长时间地放弃,因为我们知道绝望可以摧毁任何东西。我们已经知道了崩溃和孤独的滋味。于是,我们自我怀疑,我们草木皆兵,我们在心防上筑起一堵更高的墙。我们变得比一般人更加警觉,我们变得更加敏感、尖锐。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确定。我们找寻着,我们继续大步向前……
直面自己脆弱的恐惧是一种考验。为了把缺乏信心的弱点转化为创作上的价值,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敢于斗争的精神。
(摘编自《敢于脆弱》一书)
作者: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