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和佩戴香囊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呈现出怎样的面貌?6月23日上午在杨浦区荣庆堂中医门诊部落下帷幕的“2019年上海市香囊作品大赛”交出了答卷。
本次大赛持续了五个月时间,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经过全市各区、各相关院校的初赛,共有378件(组)香囊作品入围复赛。参赛作品中,既有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力作,也有“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还有非遗传习基地的研培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经过专家评审和市民微信投票,共有37件作品分获各类奖项。
70岁的陈杏芝凭借《变化多端 美轮美奂》手鞠香囊摆件和《国粹》京剧脸谱香囊一举拿下了最佳造型奖和优秀奖两个奖项。她说,从小她就热爱手工,常常跟着外婆和奶奶做香囊,退休后,这项爱好成为她的主业。如今,陈杏芝已是闵行区香囊制作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儿子和孙女也都喜欢上了制作香囊,可谓薪火相传。
眼下,垃圾分类备受关注。9岁的何思语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垃圾分一分》香囊,获得了此次大赛的最佳设计奖。他也是此次大赛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为了体现环保理念,他在创作香囊时并未采用传统的布料,而是使用回收的废纸。
据史料记载,佩戴香囊之习,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香囊这一专称,则出现于汉魏时期,《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唐宋时期,香囊是男女皆用的佩挂饰物,囊中所塞的香料也从一般的香草发展到名贵的檀香、沉香等。明清时期,香囊除具有装饰、留香、祛病、养生等功效,还有作为青年男女之间信物的功用。
上海荣庆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市级非遗项目——“香囊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也是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荣庆堂香囊的产生源自吉林长白山名医张福生。20世纪90年代,戎爱娟跟随张福生学习中药知识。学成之后,她把张福生传授的香囊制作技艺及中药配方带到上海,根据江南的气候变化调制了荣庆堂特有的香囊配方,同时又采用江南布艺和绣品的制作工艺,制成祛病辟邪、香味独特、外形美观的香囊,深受市民喜爱。
据了解,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荣庆堂为开展了二十余场香囊传承体验活动,还把香囊送进社区、学校和敬老院,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和非遗项目,并从中受惠。
当天,“慧心巧思 大匠运斤——2019年上海市民香囊文化体验周”同时启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振兴传统手工艺,传承香囊传统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办方之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表示,大多数非遗都来源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乐趣,让非遗走进社区、贴近生活才能让这些本就来源于群众的智慧保持活力。
启动仪式上,气势磅礴的鼓乐、富有江南灵秀之气的越剧、极具海派特色的沪剧以及欢快热烈的三林舞狮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赏。值得一提的是,荟兰堂艺术团演员演绎的“当香囊遇上旗袍”,是上海市级非遗项目荣庆堂香囊与海派旗袍进行的一次特殊的联姻,别开生面的表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具非遗魅力的视觉盛宴。启动仪式后,专家齐聚“香囊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自己的思考。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