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鲁威三重奏(钢琴三重奏)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首届室内乐艺术节将于5月31日至6月5日举行。为期六天时间里,上音室内乐教学与欧洲室内乐传统“无缝对接”,同时也向广大乐迷敞开大门,力争成为兼具国际学术影响力和欣赏普及性的艺术盛会。
本届室内乐艺术节包括十场专题音乐会、四场讲座、两场工作坊、十场大师班和两场优秀学生音乐会,全面呈现室内乐精髓。12场音乐会中,6场白天的音乐会均免费对市民开放。“相比于大型交响乐演出,室内乐音乐会在中国的市场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需要各方通过努力去培养观众。”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艺术总监蓝汉成教授说,“室内乐艺术节中的相关活动将打破音乐学院与广大市民之间的围墙,让更多人爱上室内乐演出。”
中欧音乐教育机构携手构筑“室内乐共同体”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代表上音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签约,三方联合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此举意味着上音成为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十个成员中唯一的非欧洲成员,并与世界顶尖的室内乐教育机构组织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个携手构筑的“室内乐共同体”,旨在实现联盟成员的室内乐教学资源与成果共享。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代表上音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签约,三方联合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
依托联盟的平台优势,本届室内乐艺术节的专家导师来自奥地利、法国、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内外的音乐院校。来自世界各地的39个重奏组合、共计141位学员报名大师班教学,学生分别来自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旧金山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
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艺术总监约翰内斯·麦瑟尔是国际知名的室内乐表演及教学权威专家,此次访沪他将举行“室内乐的诠释”专题讲座,并且与上音教授蓝汉成教授首次同台,在6月5日的闭幕音乐会上演绎勃拉姆斯的作品。此外,两组高水准的国际室内乐组合——凯比亚特重奏组(萨克斯四重奏)和维特鲁威三重奏(钢琴三重奏)也将加盟此次艺术节。
▲凯比亚特重奏组(萨克斯四重奏)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室内乐艺术节首次聚焦民族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影响,将特别举办中国和奥地利两国民乐表演交流演出,同时开设“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焦点”专题讲座、“德奥民族舞曲”“约德尔演唱法”工作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古典音乐及其源头,并从德奥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
独奏精英人才与室内乐合奏人才培养并行
近年来,国内音乐从业者和爱乐者们都越来越意识到室内乐独特的价值所在。“用体育竞技运动类比的话,室内乐演奏很像花样游泳,既需要成员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性格,也需要所有人磨合到紧密无间的程度。”蓝汉成告诉记者,室内乐音乐会的台上尽管只有寥寥数人,却形成了异常严密的对话交流,成员之间的互动交织起了复杂而清晰的线条,也能淋漓尽致地呈现作曲者和演奏者的内心世界。
“以前更多的中国乐迷更喜欢聆听大编制的交响乐团,追求辉煌的音色和丰富的音响,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爱乐者开始欣赏起更精细、内敛的室内乐了。而对于想要在大型乐团里大展宏图的乐器学习者来说,深厚的室内乐训练经验也是相当重要的。”蓝汉成说。
▲左一为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艺术总监蓝汉成
“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曾经是从苏联传承来的,很多优秀的演奏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就直接留校当老师了,他们往往缺乏合奏的经历。而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学校培养音乐人才的需要,能够获得国内外独奏比赛的殊荣,都是对该演奏专业教学水平的肯定。”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主任、上音管弦系主任刘照陆指出,独奏精英人才的培养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必须要看到的现实是,“数量众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还是要进入到乐团中工作的;哪怕他们成为老师,未来所教授的学生也是可能要去乐团就业的。”对此,上音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精英独奏人才和室内乐合奏人才的培养并行不悖。从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中心到上音演出季,都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合奏训练与演出机会。
▲汉四重奏
同时,室内乐专职教师的出现和室内乐课程的系统化设置,都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上海乃至全国涌现出了多支室内乐优秀团体。亮相此次室内乐艺术节的团体包括汉四重奏、新魄力四重奏,琥珀四重奏和棱境三重奏。汉四重奏是继上音女子四重奏和上海四重奏之后“上音系”四重奏的“第三代”;而新魄力、棱境和琥珀四重奏则是近年来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队伍,成员由从上音和中央音乐学院走向世界舞台的新鲜血液组成。
▲新魄力四重奏
▲棱境三重奏
作为本土室内乐团体代表,上海友人室内乐社在2019年迎来建团十周年。去年,该社录制的作曲家陈晓勇的作品专辑《心象》获得德国唱片评论奖旗下的“现代音乐类最优秀唱片”及“最佳艺术家(作曲及演奏)”。此前他们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舞韵·留白”专场为室内乐艺术节预热,并获得不俗反响。
上海的室内乐演奏教学传统薪火相传
作为国内室内乐教学及其系统化的先驱,上音有着傲人的历史传统。1960年,由当时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学生俞丽拿、丁芷诺、吴菲菲和青年教师林应荣组成的上海女子四重奏,参加德国舒曼弦乐四重奏国际比赛获得第四名,这是来自中国的重奏组合首次登上国际领奖台。1985年,有丁芷诺教授带队指导的上海四重奏小组,在第三届英国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中夺得第二名。
▲上海女子四重奏
回忆起几十年来室内乐演出市场和氛围的变化,丁芷诺教授颇有感触。“以前中国人没有聆听室内乐的习惯,从室内乐作品的乐谱到适合演奏室内乐音乐会的场所,都是相当匮乏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四重奏小组出国去比赛时的乐谱,就是丁芷诺从国外高价买来的;曾经有不少室内乐演出是在用来开会的大礼堂里演出的,后来国内兴建了一些音乐厅也都是专门为大型交响乐团的演奏而造的,并不适合室内乐演出的音响和声学效果……可以说,中国的室内乐发展经历过一段跌跌撞撞的发展历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很多国外的名校都是有驻校四重奏组合的。我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奥地利的专家写信给中国,说中国的音乐学院能养得起近百人的乐队,怎么就养不起只有四个人的四重奏呢?当然,不少四重奏成员在毕业以后就解散了,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丁芷诺坦言,多年来“雷打不散”的四重奏组合屈指可数,主要在于团中没有指挥与核心领导,彼此之间很容易发生争吵。“这样的组合编制需要四个成员能够独当一面,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又能够接受他人。某些四重奏团队坚持了那么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懂得如何互相妥协。”
▲1985年,由丁芷诺带队指导的上海四重奏小组,在第三届英国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中夺得第二名。图为上海四重奏小组获奖归来后与丁芷诺(左三)的合影。
如今,由来自上音和上音附中的教师组成的汉四重奏,成员们白天大多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排练时间多在晚上进行。这个继承了上音室内乐传统的年轻团体,也曾经历过很多迷茫的时刻。“丁芷诺老师和沈西蒂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以前的故事,我们遇到的困难和前辈相比真的是不值一提。”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副主任、汉四重奏小提琴手吴淑婷表示,眼下汉四重奏一方面将继续努力学习西方经典曲目,另外也将演奏和推广中国室内乐作品,并保证一个学期内至少会举行一场音乐会。
在本届室内乐艺术节艺术节举办前期,由吴淑婷编著的《青少年弦乐重奏作品集》系列正式推出第一本“歌与舞”,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套书籍收录了精心选编、形式各异、难度分布合理的重奏乐谱,不仅是上音室内乐团队的科研结晶,也是今后国内室内乐教学的重要文本依据,为学生的练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无论是音乐厅的建造、教师的培养,还是教材的出版等各个方面,室内乐在国内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丁芷诺说。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