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至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其沉管海底隧道规模也位居全球之首。这条腾飞在茫茫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珠海、香港、澳门三地,让天堑变通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抽象的工程数字、技术概念,到具体感性的认知与认同,纪实作品发挥着文学书写的力量。
“大桥以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享誉世界,我不仅要写这一项旷世工程所印证的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大,也需写出建设者的心声、中国工程师、中国建设者的风采,更希望传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时代精神。”日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携新书《大桥》亮相上海钟书阁大融城店,为创作这部长篇纪实作品他曾多次奔赴大桥施工现场实地采访,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以创作真切展现了建设者们胸中蕴积的深厚爱国情怀和奋斗意志。
全球规模最大跨海工程,离不开上海的工艺匠心
《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设计师林鸣为切入点,聚焦大桥核心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曲折,以及建设者们凭借勇气、毅力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的艰难历程,展示了新一代桥梁建设者的精神面貌。
《大桥》
何建明 著
漓江出版社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的建造,与上海也有一段渊源。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经理罗冬介绍,港珠澳大桥两个人工岛筑岛用的120个大钢圆筒是由上海本土企业振华重工集团制造,并运输至广东伶仃洋施工现场的。该集团在焊接工艺上的匠心独运,体现了其在钢铁制造上的科技创新,为了完成任务,集团动员大量老工匠“重上战场”,他们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枪,将一块块近半个足球场大的钢板曲卷并焊接成工程所需的巨型钢筒,十分壮观。
“这些直径22米,高50米的钢圆筒立在船上时,完全遮挡住了船舶驾驶室的视野,为了将这些钢铁巨人安全运送到1600公里之外的海上施工现场,振华重工集团启动了GPS卫星导航系统。”何建明分享说,不仅如此,人工岛的东岛也是由上海企业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承建,这座人工岛不仅拥有运输链接的实用功能,而且十分美观,岛上还建有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及建桥博物馆等设施。
港珠澳大桥是按照120年的使用寿命来设计的,对工程质量有着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桥所跨越的海域地质、水文、台风等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比如作为岛隧工程主体构成的海底沉管,被称为“海底航母”,体量巨大,每一节就长达180米,重达8万吨,要将33节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海底无缝衔接起来,确保滴水不漏,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千人走钢丝”般的工程,对精密性、协同性的要求极高,如何处理《大桥》中的大量工程术语?写得不好读者会觉得艰涩甚至枯燥,何建明通过大量细节,将工程建设部分写得非常生动。
比如,如何让巨大的沉管安全平稳地卧在如丘峦一般凸凹不平的海底,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全世界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建设者们只能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反复探索实验,终于成功。在海底几十米深的泥床处,再向下挖出深达数十米的基槽,填垫上大小、功能不同的两层石块,放置沉管后,再覆盖上碎石块,就像给沉管盖上一层被子。书中打了一个比方——整个操作过程就仿佛“海底绣花”一样精致细腻,而沉管也像是睡在舒适的“席梦思”上。
写到沉管浇筑完毕后,必须先向浅坞推出130多米,之后再进入“待嫁”的深坞这一环节时,书中如是描述:可就在第一节沉管向外推的时候,力大无比的顶推系统竟然无力将“新生儿”——沉管向前推出预制车间!那些日子,牛头岛的事成了全大桥工地的关注点,大家议论道:那“老牛”犯犟了,不愿意把“闺女”嫁出去。
这些出自建设者之口的生活气息十足的比喻,读来让人印象深刻,美感呈现技术的力量。
书写建设者风采,一曲信念、意志和拼搏的颂歌
有评论指出,面对火热时代的重大工程、重要事件、奋斗人物,作家能否紧跟时代步伐并加以捕捉记录,十分考验创作者潜入一线、深入书写的功力。从《序曲三幕》到最后一章《将深情留在蔚蓝的大海上》,《大桥》用如诗般的笔墨,将建设中的点滴感人事件真实丰富地描写出来,构成气势恢宏的交响,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为民族、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中国造桥人英雄形象,再次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推向时代精神的思想高地。
换句话说,《大桥》既是关于港珠澳大桥物质的、物理的、空间过程的描写,更是关于以林鸣总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专家群体和中国现代工人群体精神世界的深度发掘。整部作品中激荡着一种精神,如同伶仃洋中汹涌翻卷的波浪。它是一曲信念、意志和拼搏的颂歌,是对建设者们炽热爱国情怀、高度职业荣誉感的忠实记录。
对于以记人述事为主要目标的报告文学来说,人物描写是否鲜活生动,是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大桥》中最具光彩的形象,当然是岛隧工程总指挥和总工程师林鸣,他个性鲜活,在一个个考验智慧和勇气的选择中,在一次次力挽狂澜的决策中凸显出来。“风险和成功总是相伴而行”“工程有多大,工程师的担当力和胸怀就有多大”,面对施工难关和困境,这些出自他口中的话语掷地有声,给同伴们和整个建设团队以有力的激励。
在这项超级工程的施工现场,闪现着众多建设者们的生动面孔。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奉献,将心血灌注进大桥建设一个个环节中。这些都是通过具体人物、饱满故事和丰富细节来体现的。
比如,负责沉管预制工作的女工程师张宝兰,离开年迈的母亲和正在读中学的儿子,在一个远离陆地的海岛上整整工作了5年。她熟悉沉管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整日整夜地守在浇铸现场,耐心细致、操劳不已,因此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接生婆”。当那些圆满坚实、充当大桥脊梁的沉管牢固安卧在海底时,她内心深处也激荡起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图片:漓江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