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说书《养猪阿太》
在昨天公布的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名单中,上海共有七部作品入围,达到历届之最。这些作品类型丰富,涵盖了民乐重奏、情景小合唱、群舞、音乐剧小品、小品、浦东说书、短篇苏州评话等多种艺术样式;题材也相当广泛,有讲述普通百姓生活故事的作品,也有聚焦先进人物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对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都有所体现。而寻找更接地气的语言、真正从上海走出来的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打响上海群文创作品牌,是创作者们共同的追求。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部主任王晓宁介绍,入围的每部作品都经过了反复打磨,至少演出25场以接受观众的检阅。以情景小合唱《种子》为例,该作品根据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曾经历了多次修改。一开始是三个人的男声组合,后来改成了16人的情景小合唱,主创认为站着唱太过呆板,要带点情景,于是又以党员学习会的形式呈现,把党课搬上了舞台。
而浦东说书《养猪阿太》,目前已在各街道巡演了不下50场。该作品是上世纪70年代风靡全国的浦东说书《养猪阿奶》的续篇。据原作者曹刚强介绍,与《养猪阿奶》相比,《养猪阿太》着重在民间语言上下功夫,运用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浦东乡音俚语。比如“鞋有样来袜有样,先要自己脚有样”“走路不滑岔,还在广场上嘭嚓嚓”等,生动幽默的语言让人倍感亲切。
“群文作品最重要的是以真情动人,才能走得远。”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导演栾岚透露,该作品聚焦母女情,贴近生活的剧情让演员们在彩排过程中频频落泪。
群文作品观照普通人的生活,也诉说着当代人的心声。由上一届群星奖获奖作品《亲!还在吗》原班人马打造的小品《价值》向“毒鸡汤”宣战。据导演、编剧杨迿说,小品故事将讨论创业和生活的价值。
“其实高手在民间,这也是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最佳体现。无论来自何方何地,只要内心有艺术,创作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上海市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馆长叶笑樱透露,去年,她带着青年作曲家孙彬彬,敲开了长宁区一户普通居民的家门。这里的一家四口并非科班出身,却酷爱收集世界各地的乐器,常常席地而坐,吹拉弹唱,自得其乐,并吸引了越多越多音乐爱好者加入。这激发了他们创作民乐重奏《和·鸣》的灵感。该作品取“和谐共鸣”之意,通过艺术构思将多种中外乐器的声音跨时空融合。
在入围作品中,群舞《红韵》显得有些特殊,参与表演的都是聋人。“演员们眼中的渴求,让我觉得一定要掏心掏肺地付出,给他们更多展示平台和演出机会。”编导黄飞说,虽然这些演员无法从音乐中感受节奏,却以顽强的热爱带给舞台无尽奔腾的活力。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决不能忘记为和平牺牲的英雄先烈。”导演鲁俊发现,尽管“八百壮士”的故事广为流传,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却还没在曲艺舞台上出现过,于是他创作了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讴歌薪火相传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评话曲艺平铺直叙,一说就明白,能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婷 吴钰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