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复燃的宫斗题材电视剧近期遭遇各大卫视集体“下架”,引发网友热议。但半月谈记者发现,不少宫斗剧早已“变换赛道”,将主阵地转移至网络平台,多家视频网站点击量榜单依然被宫斗剧占据。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过度追捧宫斗剧,将对行业生态健康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等造成不良影响。
宫斗剧网络平台复燃,挤占现实题材空间
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一年多来,行业出现诸多可喜变化,市场也出现积极转变的迹象。
新传智库联合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发展风向标报告(2018)》、北京泽传媒发布的《古装宫斗剧对现实题材影响分析》均显示:2018年,现实题材剧数量明显上升,精品力作增多。
然而,仍有少数粗制滥造的古装剧,尤其以宫斗为题材的热播剧,给市场带来冲击。
“事实上,宫斗题材从去年开始基本从电视荧屏消失了,转而开始流入视频网站。”新媒体端数据监测与研究公司泽传媒CEO杜泽壮说。
“变换赛道”的宫斗剧仍然在电视剧市场“畅行无阻”,并有扎堆出现的趋势。
行业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古装宫斗、奇幻、穿越等题材的网剧明显增加,上升到了47%,比2017年同期增长12%。
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网络剧播放量前30位平均单部播放量为31亿,古装剧平均达到60亿,单部播放量最大的宫斗剧《延禧攻略》超过160亿,而现实题材剧前10位的有效播放量平均在20亿左右。
“几部热播的宫斗剧几乎可以席卷整个现实题材剧,占据了大半个市场,对现实主义题材等正能量剧以及整个市场造成冲击。”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上海区域总经理李德顺说,作为播放平台,少数视频网站没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没有引导好观众的需求。
天价版权,价值观偏离
梳理近十年电视剧版权交易数据不难发现,宫斗剧是导致版权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推手。2011年《甄嬛传》以每集30万元创下当年版权最高单价;2018年《如懿传》飙升至每集900万元,版权价格在六七年时间里翻了近30倍。相反,优质现实题材剧单集版权价格普遍在500万元左右徘徊,两者几乎相差一倍。
SMG尚世影业资深制片人崔轶认为,宫斗剧天价版权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导致市场失去理性,引发行业盲从。
记者发现,一些热播宫斗剧中的“金句”,被不少年轻人奉为“人生指南”。
李德顺认为,宫斗剧所表现的“权谋学”“人性恶”,年轻职场人士易将职场不如意在宫斗剧中对号入座,放大人性中的阴暗而忽略积极向善的部分。
“一部好的作品,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然而当两者冲突时,宫斗剧并没有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
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出口呈现上升态势,要警惕“宫斗文化”出海造成的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国家一级编剧孙健认为,宫斗剧频繁在海外热播,对外呈现的是“斗争哲学”,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内涵与中国的真实历史有出入,外国观众很容易对中国的文化做出误判、形成偏见,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构成挑战。
加强题材管理并建立行业多维度评估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须进一步加强对“宫斗题材”的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互联网视频网站应采取线上线下统一标准。
“网络视听内容与电视台内容审查并轨,并不意味着行业要对古装剧避而不及。”
李德顺认为,胡乱编造、拖沓注水的古装剧集势必会被淘汰。
崔轶建议,要尽快研究全面、科学的电视剧评估体系。“电视剧的评估要从点播量单一维度评估,逐渐演变为多维度的立体评估,涵盖内容质量、社会影响力和价值观传递等。”
影视编剧汪海林认为,中国影视行业文艺评论声音弱小,缺乏有价值的专业看法,作品的好与坏全凭宣传,一些艺术价值不高的电视剧凭借播放量在文艺评论中呈现出一边倒式的点赞,误导观众和市场。
对此,汪海林建议,要组织和培养好文艺评论队伍,利用好影视媒体以及主流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渠道,发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主流评论声音,而不是单纯的用户评论反馈,避免作品被商业利益裹挟、被资本绑架。
“文艺作品应和当下接通。”影视导演毛卫宁呼吁,电视剧创作应该重新回归到关注公共生活,反映中国人的生活本身、反映中国社会本身。
作者:半月谈记者段菁菁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