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兄弟》 插图:王超
儿童诗是高度浓缩的生活本身,是一不留神就擦肩而过、一不小心就扣动心扉的灵光闪现。
“一粒总有办法的蚕豆——儿童诗与插画原作展”日前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出版工作的吴斌荣(笔名“花儿”)的《一粒总有办法的蚕豆》《鼠爱薯》《云朵和桂树的主意》《独唱鸟和佛肚皮树》等九首儿童诗代表作。
展览还汇集了国内插画领域最优秀的原创力量,邀请到朱成梁、梁川、王笑笑、徐晓璇、陶菊香、徐进、王子豹、王超、张瑜等九位艺术家以诗歌为主题进行创作,展览展示了其中32幅插画原作。
《云朵桂树》 插图:张瑜
《两片雪花儿》 插图:王子豹
《问树》 插图:朱成梁
吴斌荣有着多年儿童杂志的编辑经验,在亲身动笔创作之前,经常约其他作者写儿童诗。她发现,有些儿童诗作品题材重复、单一,文字风格老旧,甚至将童趣写成了幼稚,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
吴斌荣信赖文字的力量,又爱和孩子们打交道,于是决定试试自己来创作儿童诗,三年间竟陆陆续续写下了十多首作品。这些诗歌的主题都来自于她熟悉的生活。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事物到了吴斌荣的笔下,宛如一首首轻快的小调,充满了新鲜感和故事性。
花园里有一棵枯萎的佛肚皮树。或许是从南美远渡重洋来到他乡,这棵佛肚皮树总是长不好,枝叶凋零,被掏空的树干甚至成了环卫阿姨摆放扫把的“仓库”。但每天都会飞来一只小鸟,站在这棵光秃秃、孤零零的树上唱歌,吴斌荣瞬间就被打动了,写下了这首《独唱鸟和佛肚皮树》。
《独唱鸟和佛肚皮树》
一只黑羽腊嘴
不愿像其他人
二三嬉戏
叽喳聒噪
藏身 树影里
安逸之所
每天清早
他振翅飞往湖的中央
停在 那棵最高大的
树的顶端
面朝东方
迎着光
一个人 认真歌唱
嘹亮啊
清丽啊
原来一只黑羽腊嘴
可以有这样的声响
没有同伴
没有掌声
盈盈光线把这声响带到天边
粼粼波光把这声响传向四方
湖的中央
这棵最高大的树佛肚皮树
南美物种 在此地
难以安生 日渐哀衰
光秃秃的了
大肚皮里空空堆满杂物
一个丑陋的 没用的东西
却被这独唱鸟选作心爱的舞台
嗨 一息尚存的
佛肚皮树啊
振作抖擞
不能更糟了
得使劲活下去
为这只黑羽腊嘴
为这非比寻常的声响
《独唱鸟》 插图:梁川
蚕豆,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吴斌荣每每剥蚕豆心情都会很轻快,“越看越可爱,你看它们是进化得多完美的一种植物。外面像披了一件绿皮袄,里面还穿着一件小衣服,上面是细细密密的绒毛,防寒保暖,怪懂得享受的。”于是,小诗《一粒总有办法的蚕豆》应运而生。
更令吴斌荣开心的是,有位一年级小读者读了这首诗后给她留言:因为你的诗,我喜欢上了吃蚕豆。
吴斌荣认为,作为孩子认识世界、了解生活的“文学窗口”,儿童诗的作者不仅需要蹲下身来和孩子们“说话”,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向孩子展示世界丰富多彩的细节,在审美层面上带来感染力,带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成长需要真实、有趣的养料。”
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吴斌荣的诗作和插画作品,纪录片《花儿和她的朋友们谈诗说画》也引得家长和孩子们纷纷驻足。这则访谈形式的纪录片围绕“诗歌、绘画对童年的价值”的主题,讲述了此次策展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更为中国家庭的育儿提供经验——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留住孩子对美的天性,以及他们宝贵的想象力。
吴斌荣儿童诗鉴赏:
《变色瓜》
清晨去市场,
有白头发阿婆在卖瓜。
“快来买哟,
南汇白瓜,
蜜蜜甜哦!”
青白皮,青白藤,
细密密,茸毛扎,
小悠悠,份量实。
好瓜,好瓜!
赶紧买俩带回家。
剖开,去籽,
切块,装碗。
喜滋滋,摆上桌。
哎呀!
白瓜不白,
白瓜变色。
变成了,
碗的颜色。
明早去市场,
我得把这个秘密
告诉
她,
白头发的南汇阿婆。
嘘……
《鼠爱薯》
鼠爱薯,
捧着碗,
闷头啃。
眯着眼,
打个盹,
醒来就成了
一只放屁鼠!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