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电影频道精选40部上世纪引进的优秀外国译制片,从2018年11月中旬开始,每晚一部连续播映,直到2018年底结束播映。这次优秀老译制片的重播,让曾经热爱这些影片的一代人重温了记忆中的精彩画面。在这40部外国影片中有些日本影片,无论是历史题材、爱情题材,或是侦探题材,都以触动人心的人性展现,让人深深回味。
*
战乱中被摧残的人性
在东南亚的一个叫山打根的地方,原始森林中隐藏着一片墓地,墓碑全部背朝日本。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批批日本妇女从少女时代开始背井离乡,来到海外谋生沦为妓女,死后留下的坟地。影片《望乡》描写了以阿琦婆为代表的日本底层妇女在战乱年代的悲惨命运。
《望乡》1978年中文版海报
当时日本依靠向海外输出廉价劳动力,以“性服务”营生为代价,换取大量外汇增强国力。不幸的日本穷苦女性成为国家的赚钱工具,妓馆成为日本发动战争的海外服务站点。阿琦为了早日赎身不顾一切地接客,受尽屈辱回到家乡又遭歧视,用她卖身的钱财盖起房屋的亲人嫌弃她,抛弃她。世态炎凉、人情冷酷,人性在战争和苦难面前不堪一击。为了生存随波逐流,社会呈现出被扭曲、被践踏的各种人生。正是这种历史的负重感和艺术的真实感,《望乡》引发了观众对影片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巴金先生也对《望乡》给予高度评价。
《望乡》剧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出现了将自然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相结合的作品,多带唯美、伤感气息,让人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也让人看到战乱中人性的善美,改编成电影的《绝唱》是代表之一。《绝唱》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别由日本著名演员三浦友和、山口百惠扮演,讲述了乡间地主老财的儿子与佃户“看山人家”的女儿小雪相恋相爱,冲破世俗等级观念,离家出走,好不容易生活在一起,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战争来了,男人从军上前线,女人在后方从事不堪重负的劳作,小雪终于病倒,不治而死。
小雪死后,从前线回来的丈夫为她同时举行葬礼和婚礼,以示坚贞不渝的爱情。影片里不近人情的大地主,因畏惧财主而不敢探望女儿的父母,俯首听命为天皇和军国主义卖命打战的男人,不得不做苦役的劳动妇女……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多种违背自然人性常理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无不折射出苦难年代人性的扭曲和复杂。
影片最后,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举行死后婚礼,即活人与死人结婚,将日本传统文化关于死的审美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超越人性本能的精神力量为爱情讴歌,对战争毁灭爱情发出强烈控诉。由此,被战争摧残的人性得到升华,成为一曲人间“绝唱”。以上这类历史题材的影片叫人过目难忘。
爱情面前的人性价值
爱情,似乎是人类永久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日本影片常以悲剧形式表现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通过爱情的力量去表达人性的价值。现代生活中的《生死恋》是一部爱情悲剧片,不同的是,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一桩意外事故。故事中,人性的真善美同时表现在“生”与“死”两部分,表现在朋友和恋人、友情与爱情的纠葛、割舍、拥有、给予的过程中。栗原小卷扮演的女主人公,因那段优美的祈祷心声、真诚的爱情自白,感动过许多观众;不忍伤害朋友而克制自我情感的男主人公,放弃感情、成全男主人公爱情的朋友,他们人性中的善良留给观众许多温暖;网球场上的奔跑、樱花树下的相拥、大海边的漫步,所有爱情的瞬间都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当这一切突然被意外事件终止,爱情被突发的死亡带走,女主人公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夕永别人世,美好的事物被粉碎在眼前时,亲人和友人来到男主人公身边陪伴,让人深深感悟到爱情的珍贵,也更加懂得人性中的亲情、友情,在爱情面前会是那样柔软,那样纯朴,那样美好。
日本电影中有美女爱英雄,也有农妇爱“逃犯”的故事。《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娟》这几部电影有个共同点:女主人公都爱着一位“逃犯”或曾经的罪犯,故事发生地也都与北海道有关。扮演逃犯和出狱犯的是日本著名硬汉演员高仓健,故事就围绕着他们之间该不该爱、为什么爱、为什么会爱上他而展开。
《追捕》海报
《追捕》中的“逃犯”遭人陷害,但英雄不屈服于恶势力,在富有正义感的真由美帮助下,男主人公勇敢地“涉过愤怒的河”。影片中美女与英雄的爱情故事充满浪漫色彩。《远山的呼唤》里,逃犯是挣扎在日本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因还不起高利贷,家人被逼债害死,他忍无可忍杀了恶匪报仇,然后潜逃到北海道,隐名埋姓在牧场打工。虽是杀人犯,但本性依然勤劳、善良,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劳作中,他与牧场女主人(寡妇)相依为命,产生了爱情。最终,当他被警察逮捕时,女主人卖掉牧场,带着孩子追随他去远方。
《远山的呼唤》剧照
《幸福的黄手绢》,故事也发生在北海道,男主人公也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因人性中的狭隘偏执,曾怀疑妻子有外遇,苦闷之际酒醉打人,失手误杀他人被判刑入狱。几年后刑满出狱,他不知道妻子是否改嫁、是否还在家中等他,没有勇气回家,写了一封信寄给妻子:如果她还在家等待,请在家门口的晒鱼杆挂上黄手绢,他看见黄手绢就进家门,反之默默离去。回家途中,他内疚、纠结,几度辗转、往返,最终下决心回家看看,结果远远看见家门口的晒鱼杆上挂满黄手绢,被妻子不离不弃的爱情感动得潸然泪下。以上这几部电影,展示的是人性在爱情中的善良、美好一面。因为爱,不管爱人多么危险,多么不幸,多么倒霉,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世上的人心、人情、人性,没有比这更宝贵的。北海道的自然景色为这些纯朴爱情平添一道美丽风景。
张艺谋曾邀高仓健出演《英雄》的主角,他以为这样一部光彩照人的大片,高仓健会欣然应邀出演。但他估计错了,高仓健拒绝了邀请,理由是:这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这种影片缺乏真实的人情味、缺少人性闪光点的表演。后来张艺谋拍摄《千里走单骑》,影片充满人情味,具有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人性体现,这回高仓健欣然接受张艺谋的邀请,出演了《千里走单骑》。
名利场上的丑恶人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影坛出现了多部深刻反思人性的侦探片,其中《人证》是根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侦探小说《人性的证明》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直指人性主题,揭示了在名利面前人性往往显得自私、软弱,为了满足私欲,有些人道德沦丧,失守人性底线。人性的扭曲和变态,是可怕的另一面,影片警示的正是这一点。
《人证》中的女主人公是知名品牌的服装设计师,功成名就,家境富裕,在公众场合光鲜照人。可惜这位名人有个致命隐私:二战结束时她还很年轻,也很贫穷,为了得到可怜的生活保障,她曾与驻日美军黑人士兵同居,生下一个黑皮肤的混血儿。黑人士兵撤离时带走了黑孩子,她搬迁到东京,有了新生活。经过多年艰辛奋斗,终于出人头地,改变了人生。岁月带走往昔,周围没人知道她“不光彩”的往事。可谁能想到,20年后远在纽约贫民窟的黑人士兵为了改变儿子的命运,不惜冒险“碰瓷”,获得一笔赔偿款,以此资助黑孩子去找日本妈妈。当黑孩子找到她时,她知道这是无法接受的现实,一旦往事泄露,她将失去今天的所有一切:家庭、财富、地位、名誉。在名利面前,人性终于倾向恶的一面,她顾不上血缘亲情,顾不上生命人伦的道德和法律,亲手谋杀了黑孩子以灭其口。人性的欲望泯灭了母爱的天性,现实的残酷扼杀了人的良知。
《人证》剧照
日本侦探影片《砂器》,虽未纳入此次40部影片名单,但同属此期观众喜爱的另一部译制片,故事揭示的人性与《人证》异曲同工,同样震撼人心。同样是在名利场上,知名钢琴音乐家为了保住“不堪”的身世秘密,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恩人。这部影片具有宿命论色彩,为人性的毁灭找到一个无奈的理由:音乐家的不幸童年预示着明星陨落。儿时跟随麻风病父亲四处流浪,吃不饱,穿不暖,被人歧视,受尽屈辱,是好心的乡村警察收留了他们父子,送他父亲去麻风病隔离区治病,送他上学读书。成人之后,他努力忘却苦难童年,远离曾经的家园和熟人,改名换姓,脱胎换骨。刻苦努力终使他成名成家,即将成为上流社会政要名人家族的女婿。他的生命中这一切来之不易,名誉和地位是他人生不可或缺的支柱。可是好心的退休警官在报纸上认出了他,找到他,告诉他父亲还活着,劝他去看望风烛残年的老父亲。对他而言,麻风病父亲和童年身世是不可告人的耻辱,为了抹去这个耻辱,保住这个秘密,他终于走上残忍的杀人灭口之路。至此,人性的根基被毁,生命的价值如同海滩上的“砂器”,在海水冲击下轰然倒塌。
人性是复杂多面的,人类社会也千变万化,如同万花筒。上世纪那些经典优秀的日本影片,在探讨人性的多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作者:容子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