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在北美的某个角落。某日,百无聊赖的研究员盯着常年不变的屏幕发呆。突然,一组信号映入眼眶。‘什么!一定是我眼花了!不可能,这不可能!’研究员揉了揉眼睛,半信半疑看向连接着新型射电望远镜的电脑,哦不!确实是有变!研究员唤来了他的同事,大家兴奋异常,多年辛劳终于收到了回应,13次!整整13次!其中重复发射的那个信号意味着什么,他们十分清楚……”
你以为自己在读小说?不!这是日前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数据来自加拿大氢强度绘图实验望远镜(CHIME)。据专家称,这个电波来自15亿光年外,不排除发出这一电波的是外星宇宙飞船。
望远镜、电波、基地、宇宙飞船、以及专家解读,有没有令你想起曾经夺得雨果文学奖的《三体》?不少网友感慨,刘慈欣的预言成真。其实讲述第三类接触,想象外星生命形态的文学作品远不止《三体》。
《月球殖民地小说》徐念慈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幻小说,其在1904年的《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作者徐念慈(笔名荒江钓叟)显然受到了凡尔纳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的影响,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从形式来说,都是地道的中国文学。其极好得将章回小说的外衣与科幻小说的内核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龙孟华(主角)反清复明、流亡海外、乘载飞船、上天入地寻妻的故事。而陪伴龙孟华的人来自月球,他的妻子也在那里。
《类人》王晋康
王晋康、刘慈欣、何夕三人被称为国内科幻“三剑客”,想必熟悉中国科幻小说的读者对此三人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三人中的老大哥,王晋康从处女作《亚当回归》到《转生的巨人》,接连获得1993-2004年度科幻小说银河奖特等奖何一等奖。他的作品将浓厚的人文关怀、哲理思考中与科学和生物学的知识相融合,做到了软科幻与硬科幻并存。这一部小说是作者关于人与非人的想象:“在日新月异的近未来背景之下,对人类定义的解读悄然发生着变化——类人在道德与质疑中寻求生存空间,而人类却步步相逼……”人性这个话题,哪怕在科幻文学中也是永恒的。
《天年》何夕
这一部则来自“三剑客”之何夕,他被誉为天王级科幻作家。在其二十余篇作品中,有十三篇获得了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天年》作为何夕的首部长篇巨著,讲述了一段人类即将遭逢并陷溺其中的宇宙历史。地球生物圈能够诞生并存续,完全仰赖于某种精巧到不可思议的幸运,但这样的恩宠却又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危难。
《未来病史》陈楸帆
这样一部充满未来感的作品来自于中国新一代科幻代表人物陈楸帆,他被誉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其作品多次获得“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和“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植物人与蠕虫的意识互相融合、天生生理缺陷的女孩却成为G女神、世界上唯一买彩票获得冬眠权限的人在300年后醒来、男人在女友去世后换上她的眼睛看她曾经看过的世界、仿生学测试极大地满足了人的动物性需求达到感官的极致体验……陈楸帆善于用科幻想象来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心灵困境,他在感性和理性、想象和现实中达到了诗意的平衡。
《流浪地球》刘慈欣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8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其因为代表作《三体》而家喻户晓。《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另一代表作品,并被改编成电影,即将于今年上映。该书讲述了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科幻承载了人们对于当下的忧虑、对于未来的想象,以及超出世俗种种探索自我的可能。“科幻”这一题材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回应了千百年来的哲学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一直创造着“局限”,也一直在试图走出“局限”,不同时代的科幻基于不同的社会想象着不同的未来。今天科学家们看到了信号,明天,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或许就不仅仅是“信号”那么简单了。
作者:雷钰
编辑:雷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