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年写作,作家孙频笔力仍旧凛冽,她的最新中篇小说《鲛在水中央》首发于2019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前不久,孙频的小说集《裂》出版,收录了6个从坚硬现实中找到精神微光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命运的重生。从《疼》到《盐》,再到《裂》,全都关乎最纤细的人心起伏。“孙频表现出惊人的力量和逼人的才气,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直面社会和人生,凛然不退。”作家范小青如是评价。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听听孙频自己的创作心路:
2018年是我写作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一年出版这本《裂》是有几层含义的。在《裂》之前,我已经在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疼》和《盐》:《疼》的旨意是在清醒中疼痛,在无望中救赎;《盐》的旨意是在卑微中坚持,在破碎中重生。如果说《疼》代表的是人世间的万千苦难与疼痛,代表人心百转千回的磨难与救赎,那么《盐》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卑微渺小的个体,虽然转瞬即逝,但我们来过这世间,我们就都是这世间的一粒盐。盐是渺小的,却是生灵生长中不可缺少的,它只是一粒调味品,但若是没有了盐,整个世间就没有了味道。
那么《裂》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如游吟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所说,万物皆有裂痕,因为那是光得以进来的地方。这句话说得多么好,有裂痕之处便有光可以进来。当我们在暗夜中艰难前行,当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与磨难中不堪其扰,当我们面对种种关系的破碎、爱的遗弃、尊严的丧失,当我们面对这种种裂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的是,那也是光进来的地方。
我想,从《疼》到《盐》到《裂》,一方面是十年来的写作历程,另一方面也是我十年来的心理历程吧。那就是,我逐渐意识到,在这个世间,我们终将从那些伤痕处、断裂处,找到更多微光,找到更多精神上的力量。这可以说是悲悯之一种,也可以说是成长之一种。是的,十年来,我伴随着我的小说成长,或者说是我的小说伴随着我在成长,这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二十多岁写到三十多岁,心理上经历的种种幽回曲折与豁然开悟,种种磨难、感伤与那些可贵的平静、安宁。
《裂》
孙频 著
联合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十年时间里我从生活到写作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动,我感谢我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
我的家乡,一个地处山西中部的小县城,它给予了我记忆中永远明亮的四季。春天柳絮满城,杨花飞雪。夏天杨树成荫,知了嘶鸣,遍地是西瓜和葡萄,我常在葡萄架下写作业。秋天的落叶会铺满街道,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冬天,大雪来了,蔬菜匮乏,却从大白菜里杀出白菜花,像个小婴儿,摆在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养着。小时候觉得每一日都是永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小县城,很多年过后,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却发现那些最美、最不可割舍的记忆都在小时候的那个小县城里。它们让我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遗憾又不断了悟的过程,其实最初写作就是为那些遗憾和那些回不去而写的,正是因为回不去才对其怀有最诚挚的感情,文字里才会有体温。
后来读大学去了甘肃,网上传说兰州大学的学生们都是骑着骆驼去上课的,其实除了不骑骆驼,别的方面也不算夸张。我们学校周围全是连树都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一出校门就是荒山。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很羡慕那些在大城市上学的同学,直到毕业多年后,回头想想却发现那是一段独特的美好时光,而且不可复制。那些寸草不生的荒山,那些戈壁滩上的广袤苍凉,那些远远的、让人敬畏的雪山,那种浮游于天地间的自在与孤寂,尤其是它们对写作的意义,是多年之后我才体会到的。而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东西都是回头去看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再后来我来到南京——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我站在秋天南京城落叶纷飞的梧桐树下时再次感谢命运对我的馈赠,让一个耿直的北方人被温润优雅的江南文化所浸润,内心为新的文明所碰撞,催发出新的启示和活力,而这样的碰撞与活力大约也是文学的生命力之一种。
每个地方都在我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它们将共同交会成我内在气质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论是欢乐还是伤痛,都不会是白白经历的,都会变成供养一个作家的养料。有时候想想,人生不过百年,谁都不能例外,而一个作家能以有限的时间去书写尽可能多的人生,并在内心里比常人多出几分对世界的宽容与慈悲,便觉得这也算是作为作家的一种职业尊严吧。
除了地域的变化,这十年时间里,我的内心也一直在经历变化。十年看起来不长,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已经经历了多少的摸索与调整,只是这跌跌撞撞的艰难摸索全在暗处,只有自己明白。我曾经要把每一篇小说都写到极致,到后来,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写作渐渐温和了,减缓了激越的怨愤,多了宽宥、慈悲和豁达。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所见之事之人渐渐增多,自己开始更透彻地理解生活,理解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是我渐渐开始从坚硬的现实中寻找到一些精神的微光,并且意识到,正是这些微光真正支撑着一种有尊严的活着。尊严到底是什么,我借用自己小说中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不管怎样虚空,相信某些东西一定会到来,一定会发生。
我在这十年的写作时间里还渐渐明白,所有的人都是时代里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时代性,而追究时代性,就不能没有历史感,因为正是历史才造就了时代,而所有在岁月长河中能被我们薪火相传、能滋养作家心性与才华的一定是历史中那些最厚重、最深沉、不会被岁月湮灭的星光,它们将如苍穹中的北斗七星一样高悬于人世之上,永远指引着我们的精神归属。
在这十年的写作中,我还明白了一点,那就是,文学是一种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有属于它的独特质地和独特精神,有它的优雅从容,还有它的肃穆威严,像神殿一样自有着它内在的光明与启示。而对待艺术的态度无非是艺术家和匠人之心,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能留下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所以文学需要一个作家付出的绝不仅仅是不可胜数的时间与贴地行走的题材,更需要的也许是一种在暗处燃烧的深情、一种以血饲剑的勇气、一种可以摒弃自恋的反思能力,还有一个作家最终的文学精神。
这种文学精神也许终将区分开我们写作的品格与意义。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明白了对待文学写作一定要诚恳:诚恳对待自己的内心,诚恳对待世界,诚恳地写下每一个字。
我们也不需要去追究在写作过程中的得失,不需要为文学之外的那些事物时时感到焦虑,因为万物之间自有一种能量守恒。有时候细细琢磨会觉得宇宙间真的很有意思,宇宙其实自有着一种宇宙性的兴奋,它安排好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事物的统一性,还时时传达出一种危险感,就是所有这些事物和形状背后的进程是多么不牢靠、多么容易变化,这也许便是人世间的沧海桑田。而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又使得万物能安然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
所以,作家与生活之间的那点不平衡终究会被囊括于这个世界的大平衡之中,他能带给这个世界的一点点眼泪或欢笑都不过是一滴水,转瞬即逝。而写作对于作家本人本身具有救赎的功能,这或许便是最好的,也是最幸运的。
作者:孙频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