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边界不断被模糊、文化艺术越来越多元的当下,水墨该何去何从?近日于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举办的“随云——李超水墨作品展”提供了一种颇具价值的探讨。
展出的60余幅作品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内在逻辑关系。
李超紧扣住了以墨为本的审美意识,在相对恒定和封闭的传统审美系统之外,重新接续和阐发中国画根性的力量,开启他以墨象为先导和圭臬的当代水墨实验。他找到了一个文化支点,就是从传统文化的根性里汲取巨大的能量,进而寻求更为宏阔的创作空间。
李超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美术史论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他的水墨,充分运用以水化墨以水化色的媒介媒材的作用,通过纸本(尤其是宣纸)的特质呈现幻化多端的意象。对他而言,水墨的洇化、渗化、迹化与走笔所产生的皴擦、叠合及拓印意趣构成的线面,绝非狭隘的视觉趣味层面的形式游戏。他的水墨实验不啻是他宽阔的理论视野下的一种艺术实践。
在艺术评论家徐明松看来,李超在绘画实践上的低调和内敛,并不能掩蔽他在这个过程中所投入的深切的创作热情和执着的理论思考。他近期的水墨作品开始展开了自己新的一段心路,他不停歇的作画,在白色的宣纸上抑扬顿挫,笔墨行止,过处或然如行云流水,或然如近山远岫,或然鸿蒙气象,或然蕞尔器物,他的水墨无存乎传统的笔墨程式和图像,他有如在具象与抽象表达之间游走的诗人,游目骋怀,仰看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自由放达。无疑,厚积薄发的学者修养和雅逸卓然的诗人性情的融会得以在他的画面里看见形式层面之外的审美意趣。
李超的山水作品里,云山烟树都被解构成一块块墨色晕化、线痕隐现的剩山残水,即便是连绵起伏的远岫也或许会被误读成仿米氏山水的“墨戏”实验。这种脱离传统山水程式,不拘束于形色勾皴,以局部细部物象解构传统山水图像,导入构成表现的手法,超越于“墨戏”的实验,而是当下东西文化交流语境之下对传统墨象的当代思考。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片均为李超水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