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两个字,每个人都认识,但可能大多数人没想过的是,这两个字有什么含义?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上海精神又是什么?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何建明携新作《浦东史诗》做客上海学习读书会,与现场读者分享他的创作感受。何建明感慨,一些上海本地人有时都未必了解真正的上海人身上有着怎样的特质,也不完全清楚浦东以及整个大上海是如何造就的。在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之际,40万字大型报告文学《浦东史诗》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热烈反响。
《浦东史诗》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凸显了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样本意义与时代价值。在何建明看来,一些作家对上海的书写远远不够,关于这座城市的书写有时流于简单化、脸谱化。而浦东开发开放,让他有机会对这座城市,对浦东这块热土产生新的认识。
不过他也强调,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岁月与积聚的精彩,绝不是几篇文字、几部电视片所能传递完的内容。它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泪下、美仑美奂、余香千载的交响与史诗,凡是被它感动的人都会心悦诚服、顶礼膜拜。“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制造浦东的人物,他们真的应该被历史记载和人类认识,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那只等于翻了翻上海这部本书封面,内容其实你没有看。”
▲浦东开发开放28年沧桑巨变(袁婧 摄)
何建明把上海精神理解为上海的“五座高峰”。前四座高峰他用上海地标意义的四座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作了阐释。第五座高峰,正是“人”。人是浦东开发最重要、最顶端的峰,也是组成其他峰最重要的基石。
“这些人既包括浦东开发决策者,也包括千千万万的浦东建设者。他们和无数精彩的故事,组成了整个浦东开发过程中史诗般的历史画卷。”为创作《浦东史诗》,何建明采访了许多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建设者。他说,在他们的激情、智慧和奋斗背后,是一个民族奋进腾飞、富足强盛的强烈愿望。浦东和新上海的崛起,凭借的正是这种愿望的巨大推力。
何建明的另一文学发现是,“上海”其实是一个动词。在他眼里,“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这座城市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它淹没与湮灭。
“上海”,就是重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所以当我们重新认识上海这个概念,会发现它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上海永远是个动词,永远是激励上海人奋进、发展的一种动力、一种思想、一种行为。”
讲座现场,何建明说,上海人把黄浦江当作母亲河,而他更愿意将黄浦江理解为“爱情河”。是这条爱河,让一对相思了千年、凝望了百年的恋人终于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这也是他对上海的文学新发现。
<<<<延伸阅读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