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全新《大学语文》(第11版)首发,这是传统经典老教材全新修订后的首次亮相。年会现场,18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一线教师齐聚,共话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母语阅读与写作,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等热点话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等共同倡议,恢复开设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而中断的大学语文课程,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出版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每过三至五年便会推出新的修订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是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作为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教材,被列入高教司21世纪高校教材推荐书目。
全新的《大学语文》(第11版)由徐中玉、齐森华和谭帆共同主编,延续此前诸多版本基本编写思路的同时,在选目的视野上有所拓宽,在内容设计和撰写上不断完善,封面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雅大气,是对此前版本的一次提升。
《大学语文》(第11版)的编写和修订,坚守“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维度,教材分十二单元,每单元有共同的人文主题,教材中所选多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传递出对中国固有人文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贯通的理解。“学文例话”是教材的显著特色,有“说理”“抒情”“叙事”“写人”四篇,主要从表达方式着眼来谈阅读与写作问题,每篇设置三个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悉心体验揣摩经典篇目,在感悟和品味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同时增强母语的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第11版)
徐中玉 齐森华 谭帆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而语文能力,更是其中关键因素。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学者谈到,这三个维度整合而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是整体性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不断升华的。
因此,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也是《大学语文》教材贯穿始终的追求。
在学界看来,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起看看最新版《大学语文》的目录吧!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