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声起,《高山流水》在古琴演奏家龚一的指尖下流淌而出,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舞蹈艺术家黄豆豆身着墨韵服饰,用甩起的水袖、抑扬顿挫的舞步,和着古筝演奏家陆莎莎的弦音舞出一段“墨戏”;一幅幅水墨画“活”了,借由设计的巧思被穿在一位位模特身上,朝着人们款款走来……如是一幕幕,来自一场艺术展览的开幕式。这样的表演秀却并非只是充充排场,而是展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皆可被视为对于水墨概念的一种诠释、一种通感。
这个艺术展览,便是今天下午登陆中华艺术宫的“水墨概念艺术大展”。
水墨,堪称中华文明的DNA。它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至今依然具有遒劲郁勃的生命力。
“水墨概念艺术大展”是继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后的首次高水平学术联展。展览不仅集结近百幅现当代不同时期水墨艺术的名家名作,更让人们看到水墨概念所能渗透、抵达的方方面面,比如它们如何通过实时交互和智能化的表现手段予以呈现,又如何真正走进生活迸发出活力。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与创新结合的一次实践,也是水墨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一次创造。
突破水墨画在传统层面只着重纸本和墨韵的表达,此次参展艺术家们将写“意”“境”“情”融进毫墨,呈现出感应时代变迁的创作,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当代性。
刘国松高近2米、宽6.3米的《午夜的太阳之二》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幅作品很好地呼应了今天的时代,一个中西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时代。画作的上半部分用的是近乎油画的手法,遵循的却又是中国的对称美学,下半部分用的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却又略带西方抽象意味。今年86岁的刘国松,有着“中国现代水墨之父”之称。这幅作品其实是他1970年的作品,在当时显得格外超前,而灵感正是来自生活,来自现实。1968年阿波罗飞船首次载人太空航行,人们首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地球的样子,这让他十分震撼,他于是把创作也推向“太空时代”,以独特的艺术探索记录下这个主题。
参展人的组成结构不同于过去常见的“水墨展”,以更大的包容性汇聚了海内外不同艺术观和风格的艺术家:王冬龄、谷文达、杨诘苍、卓鹤君、卢禹舜、徐累、桑火尧、彭薇等,这些艺术家在近数十年水墨艺术发展上各有建树;也有借鉴水墨艺术进行创作的外国艺术家,如美籍韩裔KOO KYUNG SOOK等。
展览特辟生活馆,呈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当代的材料艺术设计中,是如何结合玻璃陶瓷艺术设计、纤维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领域专业特性来探索当代水墨语言在材料中的运用的。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各种技术的使用只是手段,通过具体的材料明确表达创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悟才是材料艺术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最终它们传递出的是一种水墨智慧,人与自然共生共养的智慧。
数字影像互动馆的设立,亦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这里充分展示的是水墨画与数码、全息等当代科技结合的演化态势。其中有一件互动影像装置名为《墨之韵》,能随人们身体姿态的舒展、变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不同的水墨晕染效果,吸引观众踊跃尝试。
“水墨概念艺术大展”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系列展演活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扶持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至12月5日。
作者:范昕
图片:均袁婧摄影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