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是如何在中华大地上逐渐铺开的?30日于中华艺术宫揭幕的“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让人们看到艺术家们怎样以激扬的笔墨定格时代的腾飞巨变。
“这次展览可以说丰富立体地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告诉记者,展览展出的120件美术作品涵盖了长三角三省一市艺术家们40年来创作的精华,其中既有直接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也有在时代的感召下体现出精神面貌转化、艺术表达多样的作品。
施大畏《 铸炼NO.1》,1998
在这一幅幅画作前踱着步子,人们仿佛与过去40年的温暖记忆回首相遇。昨天的展览现场,还迎来了一些特殊的观众,他们来自小岗村、华西村等地,最为深切地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面对此次展览格外感慨。
一代代艺术家们以画证史,敏感捕捉时代进程中的闪光点
走进展厅,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合作的油画《畅想·浦江》首先映入眼帘。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描绘了邓小平同志坐在黄浦江畔沉思的形象,陆家嘴林立的高楼、夜色中璀璨的灯光是画面格外显眼的背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别时刻,这样一幅作品很难不让人感慨万千。
徐文华《晨》,油画,1978
展览中的不少作品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徐文华创作于1978年的油画《晨》,即选取了图书馆门前的一幕生动的场景。画面中,一位倚在自行车旁的青年女子正略带焦急地看着手表,显然,她在等待图书馆的开门。青年女子的鲜红头巾如点睛之笔,提亮了整幅画面的基调。从画面中溢出的,正是被动荡岁月压抑许久的求学热情。韩黎坤1979年创作的版画《新篇章》,则表现了科学之春降临的喜悦。作品聚焦的是一位重返讲坛的老教师,他正手执教鞭在黑板前讲课,睿智而饱经沧桑的脸上充满欣慰之情。《书籍是知识的窗户》是张安朴创作于1983年的宣传画,画面上翻开的书本,喻意知识的窗户为知识的追寻者而打开。尽管是一幅宣传画,它却已摆脱以往红、光、亮的模式,显示出创新意味。这些作品尽管已经距今近40年,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力量和热切期望。
张安朴《书籍是知识的窗户》,宣传画,1983
浦江两岸沿线45公里贯通、质子重离子医院建成、国产大飞机成功试飞、“一颗核桃”里的精准扶贫……今天的时代风采,也被当下的艺术家们敏感精准地捕捉进画面。此次展出的李前的油画《支部建在楼上》,就是上海正在推进的“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一幅作品。明亮的落地窗,宽敞的会议室,窗外的东方明珠、摩天大楼、黄浦江,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李前《支部建在楼上》,油画,2018
伴随着开放的时代,百花争艳的艺术创新呈现在人们眼前
此次展览让人们看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一批批艺术家们不仅以画证史,也在艺术创新探索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颜文樑《祖国颂》,油画,1982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钱松喦、陆抑非、赖少其等一大批艺术家重拾画笔,竞相报告春的消息,一笔笔带着内心的喜悦。刘海粟画了《香山红叶》,朱屺瞻画了《春风至则甘雨降》,王个簃画了《百龄献颂图》……其中不少作品兼具真挚的情感表达与大胆的艺术创新,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且看颜文樑创作于1982年的《祖国颂》,冉冉升起的红日映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朝霞将海面染红,这幕壮观景象正象征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欣欣向荣的朝气。颜文樑画下这幅作品时已近90岁高龄,他在作品中加重了表现东方意蕴的元素,在写实手法中强调了意境的渲染,使得画面更具感染力。再看吴冠中创作于1983年的《狮子林》,表现苏州园林狮子林的风光,却以特有的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奇幻的抽象世界,更透露出传统绘画中的气韵和意境。
吴冠中《狮子林》,国画,1983
高2米、长12.5米的巨幅国画《祭天》,在此次展览中格外引人注目,浓墨的挥洒浑然天成又气势浩然。有过与藏民一同祭天经历的方增先,2007年画下这幅风驰电掣、气吞山河的作品,亦借作品发出久蕴心底的真诚“天问”。方增先的笔墨完全有别于抒情性表达,更趋近于雕塑的沉重感,可谓呈现出表现性中国水墨人物画史上的交响乐风格。许江创作于2009年的油画《晚风为谁而追》,高2.8米、长7.2米,亦可被视为一代人的精神肖像。以浓重的笔触抒写葵园隽远的气象,虽然葵花凋零,但枝干整齐挺立,写尽了一种经历艰辛、向死而生的坚强。
方增先《祭天》,国画,2007
改革开放40年的惊涛拍岸里,长三角美术互鉴共荣
昨天,随着此次展览的揭幕,长三角美术馆联盟正式成立。包括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张兴来、浙江美术馆党委书记杜群、安徽省美术馆(筹)负责人王岭、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在内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多家美术馆的“掌门人”达成共识:未来,各美术馆将更频繁地打开馆门,拿出自己的精品馆藏,向长三角共享艺术资源,让更多藏品惠及百姓,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也将更频繁地从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城市审美精神、拓展机构服务功能等维度交流经验,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美术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潘鸿海《墙门口》,油画,2004
在专家学者看来,把长三角绘入一幅画,是历史的一脉相承。长三角地域相连,文化同根,共生互养。上海在近代开埠后,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都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码头,使得美术在这座城市飞速发展。当时,各地画界名家云集沪上,赵之谦、朱熊、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这些画家或出于主动选择在上海谋生,或被动迁徙移居上海,而查看他们的籍贯,或是浙江,或是江苏,或是安徽,他们延续了各地的艺术传统,并互为影响融合。
沈行工《小镇春深》,油画,1984
如今,长三角美术更是互鉴共荣。此次展览就是鲜活的例证,汇集在一起的三省一市美术作品交相辉印,艺术风格上同气连枝,彼此之间的影响水乳交融。文雅精致、开放灵动、不激不随、外柔内刚、宽容大气的江南文化特质,赋予了这一区域的美术独特的神韵。
谭根雄《“一颗核桃”里的精准扶贫(上海援疆)》,油画,2018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