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共同主办的 “20·40 大家·回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周年特别活动在浦江之畔的东岸·民生艺术码头举行。众多艺术家齐聚一堂,回到陪伴、扶持他们成长的艺术平台,与大家分享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路同行的“不解之缘”。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了活动。
此次“20·40 大家·回家”特别活动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办节20周年而进行的特别策划。田沁鑫任总导演,邀请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获得极大知名度的华人艺术家们相聚艺术节,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艺术节走过的不凡历程。
回望“初心”面向未来
1999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举办,创建了中国与世界优秀艺术文化交流的平台,一路走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逐渐成为汇聚世界一流演艺资源、演艺人才的艺术“大码头”,同时也成为推广中国优秀文化,激活国内艺术原创力的创新“源头”。在这个过程中,众多艺术家与艺术节共成长,当年的“青年艺术家”从这里启航。
20年,是艺术节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时代背景下,上海、乃至全国艺术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艺术家们的“家”,是所有热爱艺术的人的“家”。此次活动,正是从这个办节“初心”出发,对艺术节20年来的不凡历程与“艺术成果”的进行回望,承载着厚重的艺术积淀。此次通过汇聚全球演艺资源、集聚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一台特别活动的方式展现艺术节引领创新、面向未来的平台特征。
活动当晚,田沁鑫、秦海璐、杨丽萍、叶锦添、赵明、汤沐海、龚天鹏、沈伟、谭盾、尚长荣、魏海敏、焦晃等众多艺术家与大家分享了20年来自己与艺术节的不解之缘。陶虹、奚美娟讲述《我们的20·40》回望她们20年来的初心与感怀。
上海戏剧学院以一首情景音诗《大家回家》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陈小朵演绎了歌曲《从这里出海》,上海歌舞团的程韬、赵梓名联袂献演舞剧《霸王别姬》片段,来自阿根廷的歌唱家何塞·库拉在奥德罗娜·约茨奥斯特凯特的伴奏之下接连演唱了《星光灿烂》和《今夜无人入睡》,由沈伟带领的舞者们演绎了舞蹈《声希》的片段,魏海敏带来了京剧经典唱段《穆桂英挂帅》,“网红”合唱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带来了为艺术节“专属打造”的合唱歌曲《艺术就在你身边》,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动情朗诵《江芦的咏叹》。最后,著名歌唱家雷佳用一首《国泰民安》祝福了所有艺术节的观众。
跨越时间长河 艺术之树枝繁叶茂
艺术节二十年间,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播撒了无数艺术的种子。参加活动的所有艺术家们与艺术节都有着深厚的联系。每年金秋上海,一大批艺术新星在艺术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华。导演田沁鑫表达了她对艺术节的感谢,让她在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导演的时候,艺术节给了她一个工作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戏剧。艺术节给予她的信任,让她感怀。她也自此和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家谭盾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像一条艺术纽带,把上海和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连缀在一起,让整座城市都发光。杨丽萍表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跟她有着共鸣,都希望扶持新生代舞者,让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舞台、中国的舞蹈艺术有后继有人。
不仅是他们,艺术节20年来涌现了许多“大家”,他们在艺术节的舞台上成长,最终也用自己的艺术成果“反哺”大众。而人民大众给予所有艺术家们的欣赏与信任,也让艺术节这棵曾经幼小的树苗,如今枝繁叶茂。艺术节二十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与艺术人才,为中国、为世界艺术的舞台输送中国的“艺术力量”。
“心念念、情悠悠,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天长长、地久久,敞开容纳五洲……”在著名歌唱家雷佳演唱的《国泰民安》的歌声中,活动达到高潮。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带着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全球艺术家将携手并肩,在新时代开启新的征程。
【这些艺术大家回忆中的艺术节】
谭盾
作曲家、指挥
2010年 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与张军合作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2013年 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委约首演 微电影交响音乐史诗《女书》
2017年 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委约计划 《九歌·合唱协奏曲》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我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要创造,我们面临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挑战。而艺术节恰好给了我一个创造、挑战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做过有机音乐、电影音乐,也做过管弦乐、交响乐还有实景园林。
所以对我来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像家一样。尤其这之后我还担任“扶青计划”的艺委会主席。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创新、探索的艺术构想,最终在艺术节扶持资助下,在舞台上亮相,这让我感到十分自豪——艺术节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集结的平台,艺术狂欢的嘉年华,更是制造一个精神航空母舰的工场。
艺术节如同纽带,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活跃、最现代化的一个城市里,它把创意者、投资者、教育者和很多的艺术家连在一起,让城市更加闪光。
汤沐海
指挥家
2012年 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指挥 陈其钢作品音乐会
2014年 第16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指挥 开幕演出歌剧《一江春水》、闭幕演出交响芭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017年 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指挥 开幕演出交响合唱《启航》
和艺术节的缘分始于2012年,我执棒上海爱乐乐团陈其钢作品音乐会。而印象最深的一次,莫过于2014年闭幕演出的“临时救场”。此前排练极其紧张,加之《贝九》又是一部十分艰深的作品,我之前多次演出驾驭的经验和与乐团的亲密配合,最终完成了这次“临危受命”。这让我自己特别兴奋——对我来说这是旅居海外多年后,很好地向祖国、向家乡听众汇报的一个机会。而这一次的演出无疑又拉近了我和艺术节的距离。顺理成章的,在指挥《启航》后,我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位驻节指挥家。履新几天后,赶往呼和浩特执棒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演出的还是《启航》。这不仅是为了与当地乐团更深入地交流合作,同时也是我此后希望在艺术节进一步深耕,借由艺术交流合作,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做一些贡献。
回顾我自己的艺术之路,正是得到指挥大师卡拉扬毫无保留的指导和帮助,而成为立足欧洲舞台的职业指挥家。所以今后我将作为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导师,并在艺术节期间开设大师班课程。
田沁鑫
导演
1999年 第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话剧《生死场》
2001年 第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话剧《狂飙》
2013年 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委约演出 话剧《青蛇》
从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导演的《生死场》算起,过去20年间我先后有十多部作品在这个平台上演。艺术节见证着我从没有名气的青年导演,一路成长到今天。
在准备《生死场》上海演出的过程中,我们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北京《生死场》演出后几天内,剧中女一号赵娟娟因病去世。对于已经确定了上海演出的行程,一度想要放弃。最终剧院的张英临危受命,整个剧组怀着复杂的心情完成了演出。而这也成为我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第三届艺术节时,我创排了讲述《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鲜为人知的一生的话剧《狂飙》。北京首演时隔半年,我把它带来上海演出,再次获得上海观众的认可。时隔17年,我又一次启用青年演员,在上海复排了这部作品。
2013年,由艺术节委约创作的《青蛇》不仅来沪演出,更经由艺术节推荐,参加世界戏剧艺术节演出,进而走向世界。
不管历史题材还是改编经典,甚至是尝试新技术手段,我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会来上海演出。这里的观众也回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热情。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是我作为中国戏剧人的责任与使命,希望能在艺术节这个平台,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表达,并将中国传播到世界。
金承志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艺术总监 指挥 作曲
2016年 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青计划 合唱套曲《落霞集》
2018年 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天空 合唱套曲《白马村游记》
与艺术节的缘分源自于2016年申报“扶青计划”的合唱套曲《落霞集》。
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梦想如果没有外部支持,很难去很好地实现。你的作曲不仅要有合唱团朋友愿意演出,更要有人一起找到合适的平台,引起跟多人的关注。今年艺术节在走到第20个年头,我们带来了自己的新作《白马村游记》,在“艺术天空”板块现在共青森林公园演出一场, 接下来还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20年走过,这个城市因为艺术有了一些不同:过去我们看演出,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名团来,往往要攒上很长时间的钱,才能走进剧院。如今在艺术节平台名团大家纷至沓来,以更优惠的价格推送给普通市民。我们想要看哪一个团,甚至可以选择在剧场还是在户外。从前艺术离我们很远,普通人想要亲近高雅艺术门槛很高。艺术节和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其实就是在“拆门槛”,我们可以在草坪上欣赏音乐会,也可以在小工作坊畅谈艺术,让每个人深切感到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作者:黄启哲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