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中国图书市场竟惊现两本书名一模一样的《低欲望社会》中译本?眼下,同一位作者的两部书安上相同书名,前后脚面世,实属罕见,也令书名同题“撞脸”现象再度浮上水面,引发了业内强烈热议。
记者比对后发现,两本书的大标题都是相同的“低欲望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刚刚面世,与日本小学馆出版社日文版原书封面排版、设计风格一致,腰封上注明“大前研一独家授权唯一完整中文版”;国内另一家出版社《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引进翻译自日本PHP研究所出版社的《让我们赶走老后不安》。今年8月,后者在国内上市,铺货早了一个多月,上海译文社的《低欲望社会》中译本遭遇“发行阻滞”。
左:上海译文出版社《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右:日本小学馆日文版原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低欲望社会》中译本责编陈飞雪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偶然在朋友圈里刷到另一本同名书时,“瞬间惊呆,大脑一片空白,第一反应是日方会不会重复授权了”,她和团队2017年7月向日本小学馆提出版权申请,后邀请知名旅日学者姜建强担纲翻译,中译本根据日文版原书2016年修订本翻译而成,获得了作者大前研一的独家授权。
因另一本同名书已于今年8月上市,国内实体书店、网络电商等发行渠道都已全面铺货,“不少发行方无法理解,为何又跳出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我们费了大量口舌,反复向各平台方解释,但效果甚微。”赛道被占,这令上海译文社大为困扰和无奈。
左:《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右:《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
据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透露,给对方出版社发函后,相关编辑发来的邮件回复称“相关图书都是按照流程审批、确认成书的,外方出版社也确认有关事项”。“过去牵涉到的版权问题,是非比较明确,如盗版、盗印。这次我们确实碰到了出版市场的一个新情况,但既然引发了混乱,其中必然有环节出现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从日文版原书出版时间来看,《低欲望社会》在前,《让我们赶走老后不安》晚了一年多于2017年亮相日本。此前《低欲望社会》2015年初版、2016年修订本推出后,在日本乃至东亚文化圈制造话题震动,因大前研一敏锐捕捉到日本本土“许多年轻人甘于现状,不结婚、生育率低、消费欲望缩减”等社会i现象,再度点燃对“佛系青年”背后深层原因的持续探讨,也令“低欲望社会”成功攀上“热搜”,变身一个热词和热门概念。
从内容上来看,《让我们赶走老后不安》聚焦日本老龄化问题,篇幅比《低欲望社会》少了近百页,两者目录也完全不同。日文原版出版方对此事件持何种态度?据了解,今年在北京BIBF现场,日本小学馆出版社向日本PHP研究所出版社谈及书名“撞车”,后者对前者表示口头歉意。
<<<<延伸阅读
近年来,圈内对书名“撞题”现象热议不断。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书商在书名上可谓是下足功夫,有时通过增删更改个别字词或采用相同句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混淆读者耳目,搭“顺风车”扩大发行量,而实际上书的内容与“被跟风者”大相径庭。
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当年引进国内后,在短短几个月里累计上百万册发行量,随之而来的,是争相涌现的《我的奶酪谁动了》《我动了谁的奶酪》《谁的奶酪动了我》《谁和我一起动奶酪》《谁敢动我的奶酪》,让人眼花缭乱;到后来甚至出现《谁动了我的稀饭》《谁动了我的肉包子》等“衍生品”,令人啼笑皆非。《水煮三国》卖火了,一时间挂着《煮酒品三国》《水淘三国》《烧烤三国》等“花式烹饪”的书名,让人哭笑不得。
这甚至形成了一类起名体,如“那些事儿体”——《明朝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水浒那些事儿》《幼儿园那些事儿》;“那些年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年,我们一起谈的钢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男人》;“好妈妈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妈妈胜过好医生》《好妈妈就是好医生》等。
一本书的畅销,证明它的选题迎合或满足了读者内在阅读需求,趁热打铁推出高度相似选题的书,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是不少跟风书的原始动力。出版商对热点的捕捉可以理解,但高度雷同的书名与文案策划,或“打擦边球”,甚至还有恶意“攒书”“伪书”乱象,则搅乱了出版秩序,混淆了读者耳目,这种炮制速食快餐背后的浮躁心态更值得警惕。
当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打响后,图书界很快诞生一个庞大的“舌尖家族”——《舌尖上的江南》《舌尖上的故乡》《舌尖上的城市风味》《舌尖上的餐饮店》《舌尖上的素食养生》等美食图书一拥而上,但细细梳理,其中大多为资料整理汇编,东拼西凑一些食物图片,内容几近广告,模式化、复制化生产痕迹明显。这就是出版界的“攒书”现象,通常是出版机构找一个作者或工作室,在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剪刀浆糊”一番后成书,出书速度极快,且成本低。
其实,美食图书一定要靠“舌尖体”加持吗?未必。前不久新出的《宋宴》就摆脱了“舌尖体”,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跟随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市井乡间,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既挖掘出中华美食文化的传统底蕴,也从吃延展开去呈现了宋人美学。
“伪书”则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影子译者”等“手法”。比如有些书部分借用已有知名度的书籍或作者名,但其实作者和内容都是假的,譬如《哈利·波特与黄金甲》等;《执行力》及其作者、所谓著名哈佛教授保罗·托马斯,竟是书商凭空造出来的噱头。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名噪一时,市面上很快出现署名“亚特伍德”的同名《人类简史》,作者是中国人,以洋名字出书。很多读者奔着“人类简史”的名气而来,却发现买错了书籍,大呼上当。
书名与作品,都是著作权人思维创作的成果,但目前书名并不在我国《著作权法》保护范畴。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一些书商的书名“搭便车”“蹭热点”行为,打擦边球钻“法律空白”的空子,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认混淆,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客观上也影响了获独家版权图书的正常销售。
有编辑不禁“吐槽”:出版业的乐趣与源泉是什么?就是要不断发现、挖掘并推出优质内容,而近年来跟风现象中,一些社科热点“山寨书”直奔畅销目标,甚至出现“攒书”“伪书”乱象,丧失了对原创力的敬畏,更谈不上文化艺术的创新了。有资深出版人提醒,在资本裹挟下的低俗伪书重复出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就可怕了。身处文化创意产业,图书从业者应从阅读热潮中捕捉揣摩读者渴求,积极主动策划,而不是一味走捷径钻空子。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