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有喜剧的成分,也有严肃的部分……我并不只想讲一个哈姆雷特的故事,我的野心更大,我希望子宫里面的那位是莎士比亚。所以,叙述语言必须充满诗意,但又不能陈腐,要有一种俏皮和幽默,要会用明喻暗喻各种技巧。所以,在把玩文字上,写这本书很让我过瘾。”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如是自评最新作品《坚果壳》。这部小说中译本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建投书局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麦克尤恩主要中文译者之一黄昱宁与作家小白对谈小说背后更多的细节。
《坚果壳》选择了英国作家极其熟悉的《哈姆雷特》作为故事框架——身怀六甲的特鲁迪背叛了丈夫约翰,与丈夫的弟弟克劳德勾搭成奸,居住在约翰的祖宅中却将丈夫拒之门外,特鲁迪与克劳德密谋杀害约翰,从而霸占丈夫的这栋豪宅,但一切都被特鲁迪腹中九个月大的婴儿所洞悉……
只能听见却无法看见的胎儿视角设定,为写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在黄昱宁看来,这同时也给了小说无限的可能。“我们谁也不知道胎儿的视角是什么样的,胎儿到底能感知到什么东西,既然无法确定,作家也就可以设定得无限大。”《坚果壳》中通过收听广播,胎儿被设定为近乎全知的角色,思维异常成熟,“简直就像《洛丽塔》里面的亨伯特,每件事情都引经据典,带着极其强烈的反讽口味。”
在小白看来,一个在胎盘中未成型的婴儿视角,本身就是非常超现实的视角。“麦克尤恩实际上在叙事上做了一个标记,那就是胎儿可以想象。这种如同命运转折点的瞬间,其实是麦克尤恩推进整个叙述逻辑的工具。”小白说,小说文体发展到现在,所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所有的命运都已被书写殆尽,但是没有被书写的是导致命运走向的根源。而麦克尤恩通过叙述告诉我们,这个根源,并不在于人物性格或品性的好坏,而是命运发展过程中那些细微的戏剧性事件,这些事件才导致了人物的结局。
显然,麦克尤恩已经摒弃了“人物小传”式的小说写法。“传统意义上的一部小说,把人物形象写好了就可以成立了,但随着现代人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包括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的层面,我们知道决定人生来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以及其间所产生的推力、反弹力、吸引力,所有这些力量合起来,才把你的人生推向某个点。所以《坚果壳》才能用英国文学经典中的陈规套路,讲出带给读者新认知的故事。”小白分析说,《坚果壳》发表的2016年恰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这部致敬性质的小说中,麦克尤恩完全卸下了知识性包袱,真正展示了他的叙事功力,沉浸在迅速准确的叙事快感中,堪称完美的小说写作范本。
《坚果壳》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郭国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中,麦克尤恩还为熟悉莎翁作品的读者埋下了很多小“彩蛋”,嵌入了与原作《哈姆雷特》有关的小知识点,令读者产生十分奇妙的阅读感受。在原作中,哈姆雷特登场时本就是一个鬼魂,与未出生的婴儿的设定可谓异曲同工。恰如黄昱宁所说,《哈姆雷特》最重要的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在《坚果壳》的胎儿视角中获得了有趣诠释。
麦克尤恩将这句抽象的台词落实为两个具体动作——其一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母亲和叔叔要谋杀他的父亲时,想用脐带把自己勒死,不想生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黄昱宁感叹这是一个天才的动作设计,一方面作家“脑补”了胎儿决定不想被生下来,另一方面在物理性上来说也是合理的,胎儿在母体中脐带绕颈的事例并不少见。其二是小说尾声,当母亲和叔叔完成谋杀准备逃走,婴儿决定要以自己的出生进行阻止。
今年70岁的伊恩·麦克尤恩创作力十分旺盛,最近三部引进中国的作品《追日》《甜牙》《儿童法案》都激起不俗反响,《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海滩》《儿童法案》等陆续被搬上银幕。《纽约时报》评价,“麦克尤恩在《坚果壳》中表演了神奇的魔法,这是一部机智、幽默,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展现麦克尤恩精确、真实、节制的叙述天赋的杰作。”
不妨重温作家余华对麦克尤恩的评价:“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他的叙述似乎永远行走在边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温暖、荒诞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边界上。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
<<<<延伸阅读
来北外滩最美书店“纸间漫游”
9月22日至10月22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携手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打造“纸间漫游”赏阅季活动,陆续举办十余场新书发布、座谈活动。
“纸间漫游”赏阅季第二场活动的主角,是法国作家雅丝米娜·雷札作品集《“艺术”》《杀戮之神》《巴比伦》,这也是雷札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与读者见面。新书分享活动上,戏剧研究专家、译者宫宝荣,导演谷亦安,评论家汤惟杰为读者解读三部作品。
雅思米娜·雷札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演员,《“艺术”》《杀戮之神》两部作品在发表后经过多次戏剧改编,在世界数个艺术圣殿中留痕,也为雷札赢得了多项荣誉。
《“艺术”》围绕一幅“有着白色条子对角线的白色油画”展开,皮肤科大夫塞尔吉迷上了现代派艺术,用20万法郎买下一幅著名画家作品——一幅全白的油画,这件事在他与老朋友马克和伊万之间引发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感情风暴……凭借成名作《“艺术”》一书,雷札分别于1995年、1997年、1998年荣获莫里哀奖最佳编剧奖、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喜剧奖、托尼奖最佳戏剧奖。《“艺术”》同名改编戏剧1994年在香榭丽舍喜剧院首演,其后10年间陆续在百老汇等世界各地剧院上演。在中文世界,宝岛台湾果陀剧场率先于2003年推出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等老戏骨诠释的版本。次年,上海话剧中心版上演,导演谷亦安,林栋甫、徐峥、郝平主演。
《杀戮之神》是另一部为雷札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故事开始于主人公儿子放学回家时丢失的两颗门牙,两个11岁男孩在公园发生争执,前者拿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他们从协商孩子的伤害事件开始,逐一揭开平静的生活表面下涌动的暗流,家庭之间、夫妻之间、男女之间,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不仅是对于文明和粗野这两个认知观念的怀疑和辩驳,同时也体现出西方人价值观的碰撞:是杀戮还是和平,是英雄主义还是沉默主义。
2008年1月,由雷札亲自执导的《杀戮之神》版本在巴黎安托万剧院演出,法国著名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担当主演。凭借该作,雷札连获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喜剧奖和托尼奖最佳戏剧奖。2011年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同名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主演包括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同年,同名改编戏剧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演,由周野芒、宋茹惠等主演。2015年,黄秋生、吴君如挑梁演出的版本,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演出。在全世界范围内,雷札的作品几乎都是明星收割机,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位法国戏剧女王的作品口碑。
雷札作品通常从简单日常冲突切入,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将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戏剧冲突和情感风暴拖拽而出。她以诙谐幽默的情节设置令读者捧腹,在看似荒诞的背后伸出反讽利剑直指情感冲突中的人性本质。《巴比伦》以居住在巴黎郊区公寓里的两对夫妇为中心,讲述了一场“春日聚会”引发的血案。62岁女主人公还原了邻居夫妇一桩命案的经过,动机难以完全解释,但似乎能察觉庸常生活下隐伏着的崩溃危险,感受到牵系缠绕的亲密关系所隐忍的悲观肃然气息。在犯罪小说的外表之下,雷札以特有的幽默与敏感展开一幕幕日常琐屑、夫妻关系、社会生活的荒诞剧,展现了在繁杂的世界中失去归属的孤独。《巴比伦》获2016年法国雷诺多文学奖和龚古尔中学生奖,并于同年入围龚古尔文学奖短名单。
《“艺术”》《杀戮之神》《巴比伦》
[法] 雅丝米娜·雷札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有意思的是,这三部作品都和“客厅”相关,以三部曲形式构成了中产事件。从白色的油画,到儿子缺失的两颗门牙,再到邻居装着尸体的行李箱,雷札向读者扔下了挂着鲜美诱饵的鱼钩,以诙谐幽默的叙事节奏拽住人们进入她广阔而陆离的平行世界——生活的湖面并不平静,看似完美的客厅随时可能掀起风暴,其中蕴藏的真相深沉而耐人寻味。据悉,上海话剧中心将于明年排演《“艺术”》一剧。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