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原上海总商会门楼。(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供图)
杨浦区恒仁路上居然有座 “小故宫”,静安区北苏州路470号大院内曾矗立着中国第一商会,曾经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在谢绝普通访客近70年后以潮流文化社区的面貌重回公众视野……近期,沪上一批老建筑,正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保护修缮,焕发新生。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它们或延续最初的使命,或融合新业态重塑功能,努力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探路,惊艳了时光。
重檐歇山的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上海居然有座“小故宫”
重檐歇山的屋顶、明黄色的琉璃瓦……恒仁路长海路口,一幢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别具一格,与故宫颇有几分相似。它是曾经的上海市图书馆。经过三年多的修缮扩建,这座承载了满满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将重新延续其最初的历史使命,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目前,该馆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成为“网红”。
▲曾经的上海市图书馆,与故宫颇有几分相似。(杨浦区图书馆供图)
这是一幢中国式塔楼,坐西朝东,古典式重檐歇山式的屋顶颇具特色,檐下有斗拱,在方圆一公里都可以眺望到。从正门进入,迎面是156平方米的大厅,朱红色柱子与雕梁画栋的装饰充满了民族韵味。
建筑内部装饰精美,初建时的孔雀门和彩绘天花被保留下来,让历史的年轮得以保留昭示。一层地面为红色缸砖,二层为水磨石,可见当年上海市图书馆的彩色LOGO标示——一本摊开的图书象征着求知好学。据史料记载,蔡元培在该馆建成时曾题词:“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意思是希望该图书馆收藏的书籍要包罗万象,兼顾大众与专业读者的需求。
这种在北方常见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路过附近的人们忍不住为它驻足,恍惚间还有种穿越的错觉……该建筑的设计出自中国民族建筑师董大酉的手笔。它于1934年9月动工,1936年9月试运营。留存下来的最初的设计手稿显示,图书馆本应为 “井字”布局,然而由于经费原因,只完成了一部分便对外开放,呈 “工”字形。
作为公共图书馆,它的诞生生不逢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它短暂地开放了不到一年便被迫关闭。建筑外围墙壁上零星的枪眼,见证了当年的炮火。上海解放后,该建筑为同济中学长期使用,同济中学迁出后空置多年。如今,经过修缮扩建,这座老建筑终于重获新生。
北苏州河畔曾矗立着中国第一商会,见证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
北苏州路470号大院内,一座102岁的历史老建筑近期悄然露出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真容。这幢建筑落成于1916年,是原上海总商会会址。
上海总商会,脱胎于清政府于1902年设立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后改称上海商务总会。1912年,上海商务总会与江浙绅商自行组织的上海商务公所合并,正式定名为上海总商会。这个中国第一商会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责,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商务公断处,起草了第一份商法草案,孕育了中国第一代工商业企业家。辉煌时期,它曾迎接过美国商会代表团、筹办过中国国货展览,举办外交讨论会议、处置江浙战争善后会议等等,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见证了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
据《上海总商会新建议事厅开幕纪念册》记载,这幢大楼当时投入经费约白银十万余两,聘请了上海颇有名望的英国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负责设计,拥有当时这个城市跨度最大的弧形穹顶,两层通高,跨度约 18.3米,可容 800人开会的大议事厅。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总商会经历过几次变迁,先后用于上海电子管厂、联合灯泡厂、上海市电子元件研究所的生产和研究,建筑的结构形态也因此发生了较大改变,门楼主立面顶部“上海总商会”几个大字被抹去。
上海总商会修缮项目总设计师凌颖松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座建筑时,它的外墙斑驳、门窗歪斜,和几十米开外、杂草丛生的一座三角形门楼一起,矗立在北苏州河路与河南北路交界处的一片空地里。八年精心修缮,这幢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终于重现昔日的风采,并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融于城市生活。眼下,这里正在举办 “上海总商会百年展”,让人们重温城市记忆。未来,多类时尚展览、跨界展演等国际交流活动将在此举办,昔日的议事大厅将成为宴会大厅,续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创造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生活和时尚。
“生人勿近”近 70年后,这里蝶变成时尚文化新地标
会员制独立书店、360°观景餐厅、潮流艺术展览……这是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上生·新所。很难想象,这个24小时活力社区,在近100年前是外籍侨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近70年前,它变身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作为科研场所一直生人勿近,谢绝普通访客。
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场地内有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及其附属建筑、孙科住宅等历史建筑,以及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时期建造的30余幢生产用房。其中,建于1924年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是园区的“元老”。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艾利奥特·哈扎德设计,红屋顶、圆拱门,一楼大厅有很多曲线优美的螺旋。该建筑原是为在沪英美侨民设置的,集休闲、娱乐、生活的社交场所。宽敞的室内曾被分成保龄球馆、桥牌室、台球室等,一整排连续的都铎式拱形玻璃门十分壮观。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旁边的原体育馆内,有一个全上海都十分罕见的“英制”露天泳池。这也是目前上海仅存的近代侨民总会露天泳池,泳池内水质澄澈,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周围白色欧式立柱的倒影,很是惊艳。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旁边的原体育馆内,有目前上海仅存的近代侨民总会露天泳池,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周围白色欧式立柱的倒影。(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供图)
说到邬达克,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上海诸多知名历史保护建筑都出自于他之手,园区内的孙科别墅就是其经典作品之一。孙科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至今仍能见到保留较为完好的屋面筒状瓦片,外立面的鱼鳞状拉毛尖券拱门,内部螺旋柱子十字拱顶等,花园为中式庭院风格,一条人工河流蜿蜒流淌。
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块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疫苗的科研和生产基地,陆续建设了一批科研办公、实验室、厂房仓库及配套用房等。这些并非保护类建筑,却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之子郭博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高层建筑“麻腮风大楼”,被誉为当时的“长宁第一高楼”。
“历史建筑并非封存在玻璃罩中的展示品或历史剧的背景,设计一方面要让它们尽可能长久地在时间中保持下去,同时要将其活化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的建筑师宿新宝如是说。据透露,上生·新所一期已对外开放,吸引了20多家品牌进驻,新、旧事物在这里碰撞交织,让街区充满生机活力与魅力。
>>>链接历经世纪风雨的“网红”地标
形态丰富的各类老建筑是上海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近年来,上海深度发掘历史文脉,让一批老建筑、风貌街区焕发新活力,一批历经世纪风雨的历史建筑,成为时下青年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新地标。
查公馆 (威海路420号)
这里充满老上海风情,住过颜料大王,办过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中国英才,耗费九年修葺。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宝庆路3号)
原为近代染料大王周宗良住宅,通过保护工程,由花园住宅更新为博物馆,与毗邻的上海交响乐团相得益彰。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南京西路325号)
建成于1933年,曾是跑马总会大楼,先后入驻过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留存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
荣宅(陕西北路186号)
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面粉大王”荣宗敬于1918年购入的家宅,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1842-1858号)
始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大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被誉“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
四行仓库(光复路1号)
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荡气回肠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当年留下的弹孔在外墙上依然清晰可见。
作者:李婷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