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汇集了大江南北以鸟为主题的四种染织绣非遗技艺。
四种非遗织染绣技艺,混搭出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狂野的牦牛绒与温婉的江南纳纱绣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旗袍小礼服……在昨天于上海展览中心揭幕的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简称上海设计周)上,一系列非遗的跨界探索引人关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样本。
这是上海设计周历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25000平方米的空间内汇聚了十多个国家200余家品牌商带来的万余件设计新品,它们中的60%以上为全球首发和特别定制的新物种。
其中,一系列兼具非遗技艺之美与当代设计智慧的展品格外亮眼。比如,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带来的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汇集了大江南北以鸟为主题的四种染织绣非遗项目——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并结合镭射材料和透明彩色软玻璃等当代时尚材质,营造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森林”。
“非遗是智慧的结晶,它们中的大部分产生于农业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是其面临的重大命题。”非遗研究专家章莉莉指出,在当下,非遗传承需要打开壁垒,积极建立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和互动。事实上,在今年的上海设计周上,跨界融合是一大关键词。比如,蝴蝶是苗绣的代表性图案,一般用于传统服饰中,但设计师吕明华却将这一图案提取出来进行再设计,用于日常家居的杯碗上,别有一番风味。独立设计师蒋熙在与黎族织锦传承人深入交流后,感动于黎族织锦丰富斑斓的色彩以及经典耐看的几何纹样,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箱子上,时尚感十足。此外,使用羌族最质朴典雅的非遗手工刺绣素绣创作的高级定制礼服《浴火重生》,顾绣与缂丝双面绣制的《徽宗·芙蓉图》提包,蓝染非遗技艺打造的沙发,创新藏族风的娃娃服饰等,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李婷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