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小小的毛笔,制作工艺有300多年的历史;一把绢扇,集十八道手艺于一身……眼下正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展出的“品味上海——‘一城·匠心’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展”,向人们呈现了老字号的独到“匠心”。展览以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挖掘上海老字号的经典故事,讲述“上海制造”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浪潮中的摸爬滚打。
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有故事。以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为例,从清代绵延至今300多年,传承十多代。它集众家制笔工艺于一身,又发挥各家擅长,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笔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毛笔制作技艺”。主要工艺有:选毫配料、水盆工艺、装套工艺、修笔工艺、刻字工艺等五大工序70多道工艺流程,每道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
制笔对选毫要求很严,素有“千万毛中拣一毫”之说。制笔的兽毛常用有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毛笔笔头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一般都由几种不同性能的毛配比而成。
在文房四宝中,墨的使用也很是讲究。创设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的曹素功,名列清代“四大名墨”之首,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誉。清同治三年(1864年),墨庄迁址沪上,一直延续至今,传绵十五代,享誉国内外。曹素功制墨技艺与上海著名的海派书画家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到的技艺特色,主要表现为名家设计和名家定制两大特点。曹素功墨品的设计出自名家之手,钱慧安、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郭沫若等众多书画家都为曹素功制墨进行绘稿,使其制墨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
上海豫园的九曲桥畔,丽云阁的招牌高高耸立,它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至今已有130年历史,是上海最古老的中华老字号扇庄。
丽云阁的创立,见证了海派书画的繁荣——清代乾隆年间,建于明代的豫园早已荒废,园主人的子孙亦已衰落,遂由上海各业人士集资购得,历20余年加以修复,归入城隍庙,开辟为西园。同治年间,城北两租界逐渐形成市场,各业商人竞设店铺,逐渐形成了庙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城内出现了“吾国书画集会”“小蓬莱书画集会”和“飞丹阁”等书画社会组织,成为上海及各地书画家交流书画艺术、创作书画作品和销售作品之地。上海画派的一些重要人物,如玖琦、王秋言、吴庆云、胡公寿、杨伯润、任熊、任董、任伯年、吴昌硕等经常到此。书画家聚集一起,需要笺纸、笔墨,还要将作品加以裱装,代为销售。上海的笺扇裱装行业也应时而兴,丽云阁就是开设在庙市场内的第一家。
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庙市场内的书画笺扇商店有22家之多。丽云阁能一直处于 “领头羊”的位置,得益于其独到的制扇工艺——在这里,小小一把绢扇制作的工序多达成18道,每一道都是精工细作的活,其中最主要工夫在扇骨花型和糊面。绢扇的扇骨一般用毛竹制成,不是每根随意拿来即可用上。毛竹砍下后按竹节分段,劈成一片片竹片待用。竹片也有头青、二青等优劣之分,头青更具韧性和弹性,且纤维更细腻,用头青制成的绢扇售价是二青的数倍。在制作绢扇前先把有薄厚不均的、长度不一致的、劣质的竹片挑选出去,然后每20片绑成一捆,以便使用。随后进入18道流水线,每一步都不可马虎。
成立于1903年上海西泠印社,历来以高档书画印泥闻名。它的潜泉印泥生产技艺被列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记载,上海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吴隐(石泉)与众多海上书画名家关系密切。以吴昌硕为例,1912年为吴隐题写西泠印社招牌。1915年题“潜泉”。1917刻阳文“吴隐大利”和阴文“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的巨印对章。1920年为潜泉印泥润目标价。同年又为潜泉印泥写“印泥阐秘序”。在吴隐过世的第二年,为纪念吴隐的“吴隐遗迹”中,颂赞和怀念题字。
而早期的上海西泠印社,一方面生产印泥,另一方面用自己制造的印泥发展扩大手拓印谱和出版印学书籍,如吴昌硕的“缶庐印存”和“苦铁碎金”“西泠八家印谱”“秦汉古铜印谱”“遁庵集古印存”和“印汇”等几十种。“西泠印社”四字,早在1935年以前已完成商标注册。其生产的潜泉印泥被王国维、赵朴初、启功、周慧珺等一代又一代名家誉之为:“朱霞散彩,玉琢生辉”“印质古朴,当今独步”。
中华老字号是中国商业的传统与文化精神的经典象征,其代表的中国商品、中国服务和中国品牌在过往数百年,是工艺与品质、匠心与创造的卓越体现。“品味上海”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2014年创建的宣传“上海历史、上海文化、上海品牌、上海故事”的展览展示品牌。本次展览是继“舌尖上的滋味”“指尖上的传承”后,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云集周虎臣、曹素功、上海西泠印社、丽云阁扇庄、汪裕泰茶叶、九和堂等老字号,共同发掘上海老品牌里的上海精神。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