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
迎面走来一座屋,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碧纱新窗,白玉珠帘;绿槐高柳在旁,和风依依,虫鸣唧唧,春雨缠绵,秋月如霜。
屋前有院,抄手游廊分两边,侧前垂花门,当中穿堂,一扇画屏置于紫檀架上。
屋后是园,金粉画廊,通幽曲径,转过荼蘼架,又见芍药栏,牡丹亭畔,太湖石旁,姹紫嫣红开遍。
放眼四顾,有一道窄窄的墙,将它环抱其中;正中大门,门下石阶,阶上石狮,阶前罘罳。抬头仰望,清空如洗,似围墙圈出的梦,镶嵌在墙内空间里:一忽是春秋帝王业,一忽是锦绣大观园,王侯将相、英雄美人,轮番登场,墙内秋千、墙外路。
恍惚间,凝神回望,那一片天,又似杳然无际。——那浩渺的、女娲娘娘用灵石补出的、七彩的天。依稀看见,洪荒尽头,女娲持规,伏羲持矩,正打造天圆地方。
▲寺庙园林
这屋、这堂、这院、这墙,是陕西大明宫,是山西佛光寺,是苏州拙政园……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诗经·大雅·绵》)在唱彻千年的歌声里,一代代中国人伐木、筑台、结架、封顶……慢悠悠、一笔一划地写就了一个“家”。托木为家,家、国、天下。
——连日来,我常做这样的梦,想来是因为一本书。书名乍看上去,平凡无奇:《不只中国木建筑》。封面是至简的本白,中间晕染开一片淡红,仿佛旧时围墙的颜色,几个小人儿正在淡红里忙碌,有人锯木,有人刨花,有人丈量,有人敲凿,三尺高台上,一栋房子的木架刚刚成形。结架间,张弛有度;结架后,百业待兴。寥寥几笔里,藏着几度春秋、沉吟多少故事?大音希声,大简至美。
《不只中国木建筑》
赵广超 著
中华书局
2018.4 第1版
一切由“家”开始。书中写道:“一间屋可以数得出,一个家只能感受得到。”我们先辈的家,是木建筑;而木建筑,不一定是家。一切建筑,都是形式,形式需要内容,除却内容,则没有意义。而木建筑的内容,是人的感受,其核心是“稳定的温饱和无尽的关怀”。也许,一切都简单了:小到梁、栋、柱、楹、栏、杆……大到结构、空间、风水,再深奥的建筑学,都只为一个目的:“安家”;中国木建筑,是实用而温暖的。
然而,其实不简单。先民们安家后,生存、繁衍、创造、发展,一代又一代;木建筑扎根的这片土地,风风雨雨,分分合合,上下五千年。木上生出斗拱、雕梁、栏杆、画屏……仿佛一曲曲无声的上古民歌、先秦礼乐和盛世回响。在尘封的历史中,当世事变迁、人声寂寂,木建筑生生不息。
▲木材榫接技术
“土木”之中,是我们历经千年的智慧、哲学、文化、艺术。人过留痕,先民的足迹,凿进了木建筑的每一处接缝里。
可曾想过,何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居要造房,造房需树木,有最好的木材,才能造最好的屋,于是“树木”就是先民的长久大计;“树木”与“树人”几乎等量齐观。“树木”方有家,“家国天下”由木而始;“树木”需择木而居,邻里乡亲相隔不远,“氏族伦理”亦由木而始。
在最朴素的中国文化里,“木”何其重要?“《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1413个”;中国人最亲近自然,讲求“天人合一”。
中国木建筑,是微缩的处世之道。围墙圈起一个家,墙内是我、墙外非我,内外有别;尚未进门,有照壁曰“罘罳”,人生于世,正身长立、三思而行;庭院再小,也要有,哪怕只是天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这一线天,便连起苍生、自然;居高堂,须正襟危坐,谨言慎独;过画屏(萧墙),需人事和谐,家和万事兴。定睛瞧吧,屋脊、大梁、斗拱、雀替……都雕着精致的形象或故事,我们走过的路全写在上面,写它何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对中国文人来说,在‘有用’的世界对‘无用’的世界向往,正是那一种完整人格的‘寄托’”;用心观吧,这一派宏大结构,没一个铆钉,中国人做事从不强求,一斗一拱最合适,它们携手,便是天荒地老;放眼望啊,院墙之内,是自己的一方天地,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院墙之外,是代代人倾慕的山水,居天下之广居,天地万物为一体。”
▲清代承德避暑山庄秀起堂复原图
如果爱中国文化,也一定要到木建筑里看看。看那夯土和大石垒砌的高台,上面也许曾封禅拜将,也许曾有一座煌煌宫殿,也许只是极目远眺之所,“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曹植《铜雀台赋》),东汉曹操建起铜雀台,差点锁进了江东“二乔”。或许,该听一曲霓裳吧,为何不见翩翩起舞的杨妃?原来她在“沉香亭北倚栏杆”呢(李白《清平调句三首·其三》),那段慵懒的栏杆,倚靠出多少春闺幽梦,又寄托过多少家国忧思?“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月凉如水,孤影凭栏,幽美如斯;而如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莫不如转进花园看看?或许莺莺和红娘正在下棋,一局还没了;又或许,能赶上丽娘和春香在牡丹亭畔闲逛呢,那一番良辰美景,尚未付与断井颓垣;再晚,可能来不及了……
是呵,从台基到结构,从屋顶到屋身,从装饰到园林,哪只中国木建筑呢?在木建筑里,简直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全景图”。书中所说“一本中国建筑史,几乎就是整个工艺发展史”,诚然也!
▲本书作者、学者赵广超
《不只中国木建筑》作者赵广超正是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长卷的专家顾问、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100》的艺术顾问,书中的图都是作者精心选择,每一幅图都会说话、都是故事。读完了《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和意味,又哪至于此呢?当然,赵广超先生的研究和我的阅读,也不止于此。
作者:李佳(书评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