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为伴,身后是茫茫草原,前面,牧民们席地而坐,演员们置身其中倾情表演,情到浓时,演员和观众们一起欢歌热舞。
去年11月和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和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让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两封信,两地情",沪蒙两地文艺工作者们将这个缘分化为创作的源动力,于8月16日和17日相会 “乌兰牧骑”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区,为当地牧民献上了两场演出,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烈欢迎。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来自上海的“乌兰牧骑”在草原绽放
8月16日的演出定于晚上8点开始,傍晚6点不到,乌兰牧骑广场上就挤满了等候的观众。前一天刚刚结束内蒙古分会场开幕演出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创作去年艺术节开幕演出作品的青年作曲家龚天鹏、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员姚申申、上海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席燕娟、梁彬、舞蹈演员王景、程韬、上海轻音乐团歌唱演员罗雨等上海文艺工作者携手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真真切切地做了回“红色文艺轻骑兵”。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给草原牧民们带去了耳熟能详的《赛马》《红旗飘飘》《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舞蹈《野斑马》片段等精彩节目。演出中,突然下起了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观众们的热情,他们打着伞,穿着雨衣,在风雨中坚守。而台上的艺术家们也学习乌兰牧骑精神——“观众不走,演出不停”,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中,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上海的艺术家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内蒙,中间下着雨依然坚持演出,真的太感动了。”观众额尔登木图说。
17日上午,来自上海的艺术家们更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将悠扬的琴声、嘹亮的歌唱、优美的舞蹈,送到祖国边疆的牧区,送到牧户的身边。“终于见到了这辽阔的草原。”上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激动不已。他在蓝天绿草间,又一次深情地唱起《往日时光》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演出最后,廖昌永还与内蒙古女歌手阿·其木格清唱了一曲《敖包相会》,声声绕耳,上海与内蒙两地的情谊,延绵不绝。
廖昌永说,能够与上海和内蒙的同行一起,真正做一回“红色文艺轻骑兵”,他觉得很幸福:“这才是真正践行‘扎根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站在这里歌唱,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引入年轻新势力,草原直播彰显青春正能量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始建于1957年6月17日,现有47名演职人员。队员们一专多能,六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农牧民服务,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为挖掘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不断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海艺术家们赴牧区演出还引入年轻新势力——哔哩哔哩(B站)对演出进行了全程直播,青年UP主、21岁的在读硕士生浅浅还加入到了演出阵容,在苍茫的草原上身着汉服,演奏二胡曲目《奔驰在千里草原》,年轻的正能量和悠扬的乐声感染着草原上的牧民。这场直播在瞬间就收获了数万的点击量,草原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和“乌兰牧骑”精神,冲破空间的限制,影响到了更多青年。
“以前,‘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这些词对我来说只出现在新闻里,而这次,我自己体验了这一角色,才理解了背后的含义。”浅浅说,能代表青年文化内容创造者,做一回真正的“文艺轻骑兵”,为草原人民带去更多欢乐,看到他们满足的表情,觉得特别自豪骄傲。
作为国内颇具人气的年轻人文化社区,在看上去很“二次元”的B站,党课正成为成为一种风潮,其“正能量场”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今年农历三月,B站还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了“中国华服日”系列活动,吸引年轻人关注华服,关注传统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情谊深厚:全国第一支蒙语木偶剧组,在上海艺术家的帮助下创建
演出前,上海艺术代表团与乌兰牧骑举行了弘扬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不忘初心种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交流座谈会。回忆起乌兰牧骑建队初期以及不断发展的心路历程时, 现年78岁的巴图朝鲁几次热泪盈眶。其中,1981年在上海艺术家的帮助下创建全国第一支蒙语木偶剧组经历,让他尤为记忆深刻。彼时,巴图朝鲁新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他发现队员们演的都是成人节目,小孩的节目几乎是空白。而牧区居住环境分散,没法建立幼儿园,牧区孩子得不到学前教育。在一次全国皮影木偶戏调研中,巴图朝鲁看到了上海木偶剧团专门给幼儿园演出的五幕小戏,眼前一亮。不久,他便带着三个队员前往上海学戏,近三个月的时间,上海木偶剧团免费为他们教学,相关的道具也只收取成本费。“感谢上海曾经给予过我们的帮助,牧民给我们木偶剧组取了“流动式的幼儿园”的美名,下一步我们还想去上海学习,希望今后继续能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多多交流。”巴图朝鲁说。
斯琴高娃13岁便进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她说乌兰牧骑有一个传统是和牧民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剪羊毛、挤牛奶打井等等,牧民给井起名:“乌兰牧骑井”。演出的环境很艰苦,有时候就在羊圈里演出,舞蹈演员们跳完后,头发上都沾满了飞起来的羊毛羊粪。夏天,牧区的虫子很多,有些会飞进口鼻,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演员们不敢动,只能生咽下去。“草原上的牧民是真的喜欢我们的演出,每次下去,他们都会说 ‘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特别亲切。草原牧民养育了我们,我们更应为草原牧民服务。”斯琴高娃说,草原人民的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事实上,乌兰牧骑的很多节目灵感都来源于牧民的生活。
听完乌兰牧骑老队员们的介绍后,上海文艺工作者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党课”。青年作曲家龚天鹏说,乌兰牧骑精神是对全国文化工作者的鞭策,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艺术是为人民创作的,观众永远是我们的甲方。”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党支部在演出之余还进行了结对共建。双方将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新发展。据透露,这是沪蒙两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未来,两地将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方面展开合作。上海将不断派出艺术工作者深入牧区为草原人民服务,而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则将邀请乌兰牧骑团员们来沪演出并与社区居民互动。
作者:李婷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张立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