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每一次的翩翩起舞,不仅凝聚着舞者无数的汗水,也见证着为师者的辛勤耕耘。当我们惊艳于舞者动人身姿的同时,也不禁对他们背后的成长历程充满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学习与训练,才成就了这一个个舞台上跃动的精灵?
近日,“舞空间”公益系列讲座邀请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聘专家林美芳老师,分享她从教30余年的点点滴滴,揭开舞蹈专业教学的神秘面纱。
林美芳
说起上海的芭蕾教育,林美芳老师无疑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她说,我一辈子只懂芭蕾,一辈子也只会做老师。从教30余年,林美芳老师把对芭蕾的挚爱全部倾注在教学上,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在她的辛勤浇灌下,谭元元、赵磊、季萍萍、李佳贝、叶飞飞、王名轩、于航、付一杨等多次在国内外各大芭蕾赛事中摘金夺银,成长为一个又一个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她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舞蹈,更多的是刚毅的舞者精神。“我的梦想就是多教一点学生,要把每个孩子教好,个性都要给他体现出来,把她的条件做到极致!”
她的“细抠”,成就了一批批芭蕾明星
作为一名从上海舞蹈学校毕业的学子,经历大学深造,留校任教,远赴重洋执教,再回来为国效劳,林美芳老师这一路走来,可谓精彩纷呈,硕果累累。从教30多年来,林老师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把对芭蕾的挚爱全部倾注在教学上。先后培养了谭元元,季萍萍、于航等一批国内外明星演员。
作为芭蕾教育事业的守望者,林美芳老师在教学上有着过人之处,首先在于她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亮点。
如今已经名扬世界、在旧金山芭蕾舞团担任首席演员的谭元元,起初并不被大家看好,但林美芳经过反复观察,发现她有时动作比任何人都规范漂亮,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严格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谭元元成为国际芭蕾舞坛的一颗明珠。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年前的谭元元,是一名舞蹈“后进生”。谭元元10 岁考入上海芭蕾舞蹈学校。父亲不赞成她学舞,但妈妈坚持认为女儿有天赋,一家人争执不下,只好通过抛硬币来决定。结果还是“去”,但谭元元开始学舞比同学晚了近一年。 由于入学晚,谭元元总跟不上进度,自卑得很。“周围的同学都已经跳得很像样了,我还站不稳,那时我就是丑小鸭。”谭元元回忆道。
林美芳老师指导学生谭元元谭元元身体条件出众,平常练习中偶然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学校的老师林美芳和陈家年看在眼里。他们每天给她补课,直到谭元元赶上来。林美芳回忆年少时的元元说,“也可能因为我对她太严格,谭元元太爱哭了,整天哭。有一次,她又因为没达到要求掉眼泪,我问她,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她选练。”
谭元元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两位恩师还是火眼金睛,现在还是一眼就看出来我小时候的那些毛病。” 2007年,谭元元与已经移民加拿大的两位老师亲同一家人,几乎每年都会去加拿大的老师家接受“特训”。谭元元一直记着14 岁第一次正式登上台时的情景。那是1991 年在上海本地的比赛,她躲在后台,怕得要命,“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 于是,林美芳把谭元元踢上台。谭元元哆哆嗦嗦地上去了,腿止不住打颤,就这么撑到结束的最后一个动作,音乐都停了,她的腿还要颤两下。2007年的时候,谭元元边说边笑模仿自己当时“颤两下”的样子。当时林美芳的一句话让她记忆深刻,“就你这种水平,出去比赛第一轮就会被刷下来。”“紧张是因为自卑,自卑是因为确实差得远” ,那次比赛是谭元元唯一一次失败经历。
两年之后,谭元元站在了法国巴黎的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的舞台上,评委会主席的乌兰诺娃给了她满分。乌兰诺娃一直是谭元元的偶像,“精神上的指引”。当谭元元从乌兰诺娃手中接过金奖的奖杯时,乌兰诺娃通过身边翻译对她心目中的“满分女孩”说,要一直努力,才能继续精进。当时,旧金山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海尔吉·汤马逊坐在观众席上,正为自己的舞团物色新成员。1995 年,谭元元18 岁,是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蹈学校的一名学生,正打算毕业之后,留在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继续舞蹈生涯。在巴黎与谭元元有一面之缘的汤马逊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个中国姑娘。在德国再次相见后,汤马逊力邀谭元元到旧金山芭蕾舞团做表演嘉宾。说是表演,其实是一场考试。一场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旧金山的观众和汤马逊都为她倾倒了。汤马逊拿出一纸合约,“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谭元元说,“我当时想,还不错,就去了”。
林老师“抠”每个学生的动作,“抠”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抠”每个学生的体重及饮食,很多人看来这个老师有些苛刻,但就是因为这一抠再抠成就了谭元元,也成就了一批批芭蕾舞演员。
开,绷 ,直,立,是芭蕾基本要求,在学习专业的芭蕾舞之时,林美芳总是能准确地指出学生们每个人的问题,比如,脚背不够漂亮,腿转不开,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再比如,控腿时,如果胯是歪的,林美芳就会让学生们重复做好几遍,直到做对为止。一点点小错误也逃不过她的法眼。
除了谭元元,在林老师眼里,于航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芭蕾好材料,仿佛就是为芭蕾而生。2016年在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由林美芳指导的学生于航、付一杨携手挺进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年仅17岁的于航从各国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勇摘比赛金奖,成为时隔29年后,第二位摘得该桂冠的中国舞者。
但是,于航在入学初期,本身的条件并不算十分优秀:X腿型严重,脚背不算好,脚趾短,身体过于柔软,反应慢。但林美芳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经过自己观察,发现于航有着勤奋、踏实、能吃苦、肯钻研的宝贵品质,因此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之余,投注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她安排有针对的训练计划,为她耐心解析每个动作细节,为她深入分析舞蹈作品,全面帮助于航逐步克服自身不足、规范动作、领悟作品,激发舞蹈表现力。
2014年,在林美芳的鼓励下,于航报名参加第4届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并一举拿下金牌,自此一发不可收,在2015第3届北京国际芭蕾舞大赛、2015香港迦南之星国际芭蕾舞大赛、2016第44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2016美国青少年国际芭蕾大赛(YAGP)等四项比赛中,于航力压群雄,全部包揽第一,年仅16岁的她已经累计在四大洲荣获6项冠军头衔,并被凤凰卫视评为“201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林美芳老师指导学生于航在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金奖
芭蕾"伯乐"一生专注一件事
正是林美芳在教学上的作风严谨、一丝不苟,成就了一批批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认为每一个学生或演员都是有潜力的,有可塑性的。要从严教学,扬长避短,反复锤炼。
林美芳曾说过“教一个学生就像做一件雕塑品,要反复雕琢,才能成功。”课堂上,学生的一招一式,抬腿举手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一定要学生把动作做到最规范,才肯罢休。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设计专门的特色训练,学生们在林美芳的感染下,自然也不肯松懈。林美芳曾经对学生们说:“凡做任何事,如果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付出,更何况是芭蕾!一个动作,一个舞姿要规范,非10遍、100遍地练不可,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只有熟能生巧,才能在舞台上旋舞自如”。于航曾说,芭蕾舞高雅的背后,是反复枯燥的练习,只有经过这反复大量的练习,肌肉才对动作有了记忆。所以从10岁入学起,7年来,她每天保持基础练习3个小时以上,哪怕过春节都不曾休息。进入中年级时,于航的舞蹈天赋开始显露,通过训练,将身体柔软化成优势,弹跳轻盈,但落地稳健,体能比过去有了大幅提高。进入高年级阶段,有了夯实的基础,于航的优势则完全发挥出来,舞姿造型规范,动作完成质量高,哪怕一段变奏跳10遍,她也能轻松应对。
林美芳老师指导学生于航、白鼎恺
在于航的记忆里,林美芳老师就像是妈妈,不仅温暖,更是严厉。“她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虽然练舞很苦很累,但是现在反过来想想,太值得了!”
林美芳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雕塑者,“每堂课都是我的作品,虽然不可能真正完美,但要力求完美。”相比于雕塑家手中的泥土或石头,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给予的不一样的反馈更蕴含惊喜,也带给她更多的乐趣。
虽然不可能每位学舞蹈的孩子都像谭元元和于航那样连获大奖、举世瞩目,但林美芳看中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跳舞的目的不在拿奖,而是要有更多的作品呈现给世人,以美育人。”林美芳一带7年的13位芭蕾舞班学生,在今年毕业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绽放光彩的舞台。林美芳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重点难点,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掌握教学要领,重视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来教学授课、擅长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解决问题,始终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艺术审美观,努力做到实施规范教学与因材施教并存、阶段性的突破与整体性的完美相结合,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绽放,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国际舞蹈教学动态。
林美芳在有计划地完成教学大纲之余,注重对学生艺术性格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启发学生领悟身体与心灵的和谐配合、技术与情感的自然融合,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来抒发心中的情怀,将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要求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剧目排练的实训过程中,作为一名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教师,她不仅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严格要求,更是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达到“神、情、心、形”的完美融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素养。
曾有人对林美芳的教学指导方式不理解,问她:“为什么总要讲那么多不足?”林美芳好不犹豫地回答:“你们买衣服要买名牌,观众看演出就要看精品,这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排练,把最完美的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
正是这种如琢如磨的匠人精神,才使得林美芳在芭蕾舞教育事业上不断永攀高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铸造了一位又一位国际金牌选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舞蹈奇迹。
记者问她,离退休还有多久?林美芳淡然一笑:“孩子们让我再教20年!”
作者:李硕
编辑:李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