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早期遗产“《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今天起在苏州美术馆亮相,为古城苏州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文化记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展中《麟儿图》(一对)为珍贵的实物展出。
苏州桃花坞,位于古城的西北隅。明代中叶,这里同时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人一品,一人即江南大才子唐寅,一品即桃花坞木版年画。
明代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记:“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他讲的四个地方是北京、南京和苏、杭二州,他曾将苏州与其他地方的刻书进行比较,结论是“其精吴为最”。苏州阊门一带坊间戏曲小说几乎“无绣像不成装”,彩色套印的饾版、拱花等印刷工艺也蔚然流行,绘工之精、雕版之妙、套印之美,在中国古版画发展史上具有令人仰视的地位。
《牡丹花篮图》 金阊丁氏 清康熙 饾版印刷 30.1x37.5
《蟠桃知了图》 亮先氏 清康熙 饾版印刷
晚明至清初,在利玛窦(1552-1610年)、郞世宁(1688-1766年)等西方传教士和画家的影响下,基于文艺复兴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对中国绘画了解和掌握空间原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以至在“苏州版”上有作者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法”、“仿大西洋笔意”。
康乾盛世“苏州版”是清代前期文化多元创新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广义概念,主要是清康乾盛世苏州木版年画工匠创造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巅峰,在全国各地的若干年画中也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所说的“姑苏版”是一个特定的学术概念:“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优秀技术的大型版画,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溶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特征。”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篇幅较大,刻印精致,采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和“明暗法”。但深入全面考察这一时期,有中西文化碰撞,也有本土文化滋养,康乾盛世“苏州版”包含了宫廷版、文人版、西风版(即姑苏版)、民间版,兼顾其他流派和适当的嘉道年间的作品,以便一目了然地了解清前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全貌,以及各流派的艺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苏州版”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前身的一个盛期。它延续了明代印本书籍、风俗版画和饾版、拱花技艺,以至更早的宗教版画和门神画的发展。“苏州版”始终是一个谜,为什么仅存的作品,几乎都在海外,一般认为,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是常换常新的装饰品,故收藏者甚少。笔者则认为,“苏州版”难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连画带版在太平天国兵燹中所毁,海外“苏州版”收集是在这场为期14年之久的大规模的战争之前,而且视作艺术品保存。
“苏州版”在世界美术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举两例如下:首先是它与日本浮世绘的关系。太仓刘家港,号称“六国码头”,“苏州版”从这里搭载商船传入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开始是供应侨居的中国人对年画的需求,后来被日本画家视为珍品。日本学者们称道它“对浮世绘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贡献”,“中国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画家,……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在日本古典美术中浮世绘的知名度最高。浮世绘的成功,离不开苏州版这个二传手。1860年至1910年前后大约50年间以浮世绘版画为代表的日本美术又对欧洲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催生了世界范围的现代艺术运动,出现了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
《旗女出游图》 不详 清早期 墨版套色敷彩
无独有偶,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欧洲也刮起了时尚的“中国风”。近年欧洲皇宫、城堡、庄园发现一批十八世纪上中叶的苏州版,这些桃花坞木刻年画早期遗产在那时欧洲一轮造园运动中,作为壁饰张贴上去,至今原封不动展示在那里,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当时它是作为中国外销画与外销瓷以及造园的元素及技法一起迈出国门。如德国利克森华尔德城堡、沃利茨宫廷花园、宁芬堡皇宫浴池亭阁,英国弥尔顿宅、盐车庄园,奥地利埃斯特哈希皇宫,等等。据考,1695年,也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伦敦举办了苏州版拍卖会,吸引了大量人潮,也造成轰动,由此使购买苏州版作壁饰成为时尚。最早流传至欧洲的版画是传教士带出去的,因需求快速增加,拍卖、订货才接踵而至。显而易见,当时既有“西风东渐”又有“东风西渐”。
《和合致祥·一团和气》
不详 清中期 墨版套色敷彩
本次展览,撩起了《康乾盛世“苏州版”》的红盖头,那不就是我们寻觅已久,值得骄傲的神韵吗?非物质遗产保护需要开放的视野,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散落在异域他国的“苏州版”重聚起来,不仅是为了使这座城市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记忆,也是为文化的多样与包容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重拾”既是为了讲好昨天的故事,更是为了讲好今天和明天的美好故事。
作者:高福民
编辑:李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