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于6月9日举行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10所著名理工科建筑学院、3所艺术学科背景建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商建筑如何与艺术相融合,发挥人文艺术学科群的平台作用,在建筑设计领域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创建于1987年,其前身为上海大学建工学院的建筑学专业,于2000年院系调整并入美术学院,开创了国内美术院校办建筑系之先河,探索“技艺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从大美术的概念来说,设计和造型艺术都是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准,已经在美术教育体系中有很长的历史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表示,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在装修、平面展示、建筑、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领域显著对当代中国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目共睹。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建筑艺术也凝固了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正如石库门、外滩建筑群等标志性建筑作为文化基因的密码,成为无数人爱上上海的理由。发挥历史建筑的魅力,因此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一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文一以上海新天地为例分析认为,历史建筑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独特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只能通过建筑遗存来解读,对文化的建构有时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当下的建筑环境,也在积极塑造每个生活其中个体,具有艺术性的美好空间尤其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土壤。保护利用承载了城市记忆文脉的老建筑,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空间对未来发挥功用,建筑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依托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科研处,上海美术学院自2010年以来承担横向项目和课题70余项,也在上海市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营建技艺与旧城更新、地铁空间设计与建设、公共空间建设与公共艺术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承担了50%以上的上海城市公共雕塑创作,并曾为上海地铁、上海世博会、上海自然博物馆等提供设计。
如何创作更有识别性的海派建筑,是当下上海美术学院的探索方向:“设计行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全国各地都不乏现代特色的建筑。上海作为近现代美术发源地,如何整合江南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海派文化资源,把控国际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发展建筑?”冯远也在思考,“上海建筑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进行筛选弃取,将古今中外的优势熔于一炉。只涵盖一种风格,或仅限于某一风格延伸的设计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建筑主体风格既要包含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还要有不断发掘、创造、落地的当代中国建筑风格,以及更前卫艺术创作理念,才能充分体现上海的创新形象、文化底蕴和现代化表征。”他认为,艺术教育者和年轻人有责任致力于把传统元素、创新理念和教材实践在创造中融会贯通,用新作品不断充实完善上海建筑的文化内涵。
未来三至五年内,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新校区和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建设,将为建筑艺术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成为上海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机遇。冯远表示,上海美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的发展,将把握作为国际开放前沿的上海区位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水准:“不仅给中国设计师施展才能的空间,也给更多国际大牌设计师到中国来实现理想的机会”,推动中国当代的建筑艺术发展。
编辑制作:吴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