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罗店龙船队领头人张国忠已经带领着一群伙计忙开了,他们正在为端午龙船表演做着积极的准备。
百舸争流、力争上游,蕴含着奋斗者激流勇进精神的“罗店龙船”,已成为宝山罗店镇民间文化的“领航员”。作为长江口上第一个江南古镇,罗店有着1400多年历史,多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社区”“中国绿色生态文化示范城镇”等称号。2016年,罗店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罗店还因罗店龙船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如今,注入花仙舞、花灯舞等非遗元素,拥有全息数字3D模型,又能以动画演示的罗店龙船,不仅引领着“春有花神秋有画,夏有龙船冬有灯”的宝山“文化四季”,也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依托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文香罗店”正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乡村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造福着世代栖息于此的罗店人。
罗店龙船:与时俱进传承“工匠精神”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传承已有数百年,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都曾举办过轰动一时的“龙船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起,罗店龙船重振威风。在1983年的民间文化年会上,民间艺人用灯彩的形式,扎出了罗店龙船的模型,并以行街表演的形式展示。1993年,居住在古镇东南弄村的“造船世家”张家三兄弟,依照古法,以匠心打造了全新龙船,让具有400余年历史的龙船重回公众视野。
昂首翘尾的罗店龙船小巧玲珑,底平而吃水浅,可拆装,便于保管。龙头用香樟木雕刻,龙嘴口含明珠,朝天张开,龙尾高翘;船的前部是以罗店镇玉皇宫内明代古建筑“北极阁”为式样的牌楼,牌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凸显庄严尊贵。后有艄亭,雕梁画栋,彩瓦飞檐,前后呼应,十分美观。就制作工艺而言,集中了造船、建筑、雕刻、扎灯、织锦、刺绣、书画等众多造型艺术的精华,体现出龙船艺人的匠心。
随着时代变迁,传承“工匠精神”的罗店龙船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古法工艺制作的基础上,结合时尚新科技,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全方位立体式测绘龙船整体体量及尺寸,并跟踪记录龙船制作全过程,全面采集数据信息制作全息数字3D模型,完成了龙船建造CG演示动画,清晰还原了罗店龙船制作工艺的每一个步骤。既注重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又注重时尚文化的有机融入,为传统民俗古韵增添了新的光彩,为地域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划龙船表演最精彩的当属“打招”,不同的组合“打招”,可形成各种不同的队形和走向线路,从而变换出“链条串”“荷花箍”“交叉环”“团团转”。在划龙船过程中,由“领港”的龙船统一指挥,数船配合,交叉往返,旋转迂迴,变换出各种姿态。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调头。划手们在划船时,个个奋力,尽显奋勇拼搏的精神。
文化四季 :春有花神冬有灯
“春有花神秋有画,夏有龙船冬有灯”,罗店龙船也引领着宝山的“文化四季”。除了夏天的龙船比赛外,罗店人春天祭花神,秋天画民俗,冬天还能赏彩灯,百姓的日子因丰富的民间艺术而过得有滋有味。
位于赵巷街的罗店花神堂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当初,棉花被罗店人视作“万花之王”“万花之神”。清代和民国期间,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辰日,农人商贾要举行迎神、祭神的活动,花神堂已融入罗店人的血脉。2017年,罗店镇恢复了花神庙会,2018年再次举办,重现万人祭拜花神的盛景。庙会通过祈福仪式、行街表演和民俗文艺演出等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再现了原汁原味的遗风古俗,重新唤起深埋于罗店人心底的“乡愁”记忆。
围着炉灶蒸年糕、陪着姆妈纺纱织布,还有灶台年画、荡湖船、彩灯、蚌壳舞、挑花篮、抬花轿、划龙船……2017年,罗店镇联手上海书画院,组建成立了“上海书画院罗店民俗绘画艺术传习创研中心”,罗店人将那些珍贵的童年记忆绘成民俗画,让乡情弥漫在朴素的笔墨丹青之间。罗店民俗画色彩浓郁斑斓,主题鲜明,形象逼真,具有地域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冬有灯,说的是罗店彩灯。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罗店彩灯,以竹、木、芦苇、铁丝为骨,色纸、彩绢为表,融书画、剪纸、雕刻、编扎于一体,展现故事、传说、想象、愿望之内容,生动活泼、形象独特、雅俗共赏、富于情趣。传承人朱玲宝将制作彩灯的工艺和方法汇编成书,并开办彩灯制作工艺培训班,现爱好者已逾千人。作品先后赴芬兰、比利时、德国、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振兴乡村 :民间艺术促发展
罗店振兴的过程,伴随着民间文化艺术推进的过程。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文明乡风,坚持以民间艺术育民的理念,发挥了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也让民间艺术在罗店的发展路径更多元。民间艺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罗店手工艺制作焕发生机和活力。而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文体验,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罗店流连忘返。
在罗店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犹如祖辈们留下取之不尽的宝库,正助力罗店这座美丽乡村在大发展的路上不断迈进,逐渐形成如今“人文内涵丰富、一镇两貌秀美、产城融合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场景。
都说生活在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罗店人是幸福的,可其实,这份幸福感并不仅属于罗店人。随着罗店龙船、彩灯、民俗画频频走出乡村,走向世界,越来越多人得以分享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罗店龙船、月浦锣鼓、诗乡顾村、杨行版画”,宝山12个街镇“一地一品”的特色中,罗店龙船占首位,几乎每年都是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亮点。而罗店民俗画在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幕式(宝山)甫一亮相,惊艳赞叹之声便不绝于耳。
“非遗进课堂”在罗店1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展开。今年春节,宝山区罗店中心校学习罗店彩灯制作的孩子们,参与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传承的力量》元宵节篇的拍摄,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与那里的孩子分享罗店彩灯之美和有趣的制作过程。绚丽多姿的罗店彩灯也为布鲁塞尔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绚烂。
据罗店镇镇长申向军介绍,镇里已经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在罗店,长期坚持的艺术团队有200多个,仅围绕龙船文化,就有划龙船队、龙船制作团体、龙船音乐团体等。借助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及上海市民文化节等平台,罗店的民间艺术团队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互动,推动着村镇的发展。而正逐步完善的“罗店样本”,也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罗店龙船“小档案”
罗店龙船是上海市宝山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重观赏、轻竞渡,以表演、竞技为主,船体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别致,既全面传承了吴越地区龙船之特色,又有诸多的独特创造,地域文化风格明显。船身小、船底平、行驶快、宜在当地狭小河道行进,龙头用香樟雕刻,栩栩如生,龙嘴朝天张开,龙尾高翘,船的前部有该镇标志性古建筑“北极阁”式样的牌楼,后有艄亭,牌楼前扎“台角”,船上“旗帐鲜明,锦彩夺目”,整体布局,别具一格。罗店龙船的表演更是别开生面,舵手以脚踩船板,指挥划手,船上的乐班演奏专门曲目以配合表演。表演时,数船并发,或前后追逐,或左右穿梭,或旋转调头,或交叉迂回,更能以“打招”变换出千姿百态。
渊源
罗店龙船源于端阳龙船竞渡的汉族民俗,但鉴于沪地端阳正处梅雨时令,又值江南夏收夏种农忙时节;且罗店百姓对龙船情有独钟,不能满足于龙船活动仅办一天,故自明代起,罗店龙船就成为连续数天的民俗文化盛会。罗店龙船——这一传统节令,年年进行、年复一年,讫今已历400多个春秋,光绪《罗溪镇志》称“檀一邑之胜”。
模式
罗店龙船的进行有传统的特定模式,造船和划船者都是以“子承父业”的形式传承。活动时以“立钻”(又称“立竿”,在镇中心竖竹竿)发布信息,以参与活动的船数为活动进行天数,以“拾鸡蛋”(抓阄)确定轮流做东道主的顺序,并称东道主为“头港”,行驶指挥权。龙船表演于每天下午开始,连续进行二至三个小时,尾随龙船的还有许多“快船”和“小划船”。与此同时,陆上表演也是丰富多彩,民间表演形式多达十几种,故每年罗店龙船,总会“引方圆百里之民众,呈万人空巷之盛况”。罗店龙船由民间自发组织,经济来源于“大户出大份,小户出小份”。造船、划船所有劳作全无分文报酬,却能者皆争相参与,并以此为荣,百姓也对此倾注无限热情,或备礼酬劳出力者,或煮茶款待观赏人。
传承
罗店龙船的特色是多方面的。从竞渡向“以表演为主”的转型,从单纯的节庆向百姓文化盛会的扩展。造型、制作的精华荟萃,表演形式的别开生面,进行模式的自成习俗也都有着独创的内容。罗店龙船所独有诸多特色,既是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汉族民间艺术发展的积累。
由于历史原因,罗店龙船活动曾一度停止。造船的船匠,表演的人才流失,相关技艺濒临失传,在罗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对罗店龙船进行了及时的保护和发展。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罗店龙船文化节,开展200余场专项活动,累计参与群众超过130万人次;培育专业团队122支,参与队员1500人;全镇15个中小学幼儿园均开设了相关课程,累计上课3700课时,受众5万余人;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覆盖到全镇21个村、47个居委会,参与率100%。罗店龙船,这一久负盛名的传统活动,在“金罗店”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