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凭脸吃饭,偏要靠才华。用这来形容法国80后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可能再确切不过了。这位2016年度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奖获得者,去年11月6日,刚刚被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为全球法语推广大使,今天就来到了中国。3月8日晚,在这个女性的节日,蕾拉·斯利玛尼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与中国著名作家格非,就“当代文学写作中的女性问题“进行对谈。这位才貌双全的女作家到访的消息,迅速在清华园传开了。
▲《温柔之歌》法、中、德封面
蕾拉·斯利马尼是谁?
蕾拉·斯利马尼出生于摩洛哥的一个富裕家庭,具有摩洛哥和法国的双重国籍。蕾拉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早年在法国学习,1970年代回到祖国成为国务秘书,随后出任一家银行的领导人。蕾拉的母亲是摩洛哥最早的一批女医生之一。蕾拉在摩洛哥读完了高中,然而她并不愉快:“在这个国度,女性不得不生活在永久的谎言之下……我不想因为自己在街上穿了一条裙子而感到害怕,也不想因为单独乘坐出租车或者在斋月里抽了一根烟而感到恐慌。”
17岁那年,蕾拉来到巴黎读预科,那个时候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后来,蕾拉又考虑自己要不要拍电影,之后她进入了商学院,并得到了一个在报社实习的机会,最后她终于成为了《青年非洲》的一名记者。
蕾拉的丈夫是一位银行家,2011年蕾拉做了妈妈,2012年,她辞职专职写作,偶尔也为其他报社撰稿:“我知道在我的背后一直会有嘲笑声,他们会说,她老公很会赚钱,足够养家,她辞职说是要当作家,不过是装模作样地掩盖自己被老公养的事实罢了。”
▲蕾拉·斯利玛尼获龚古尔奖后接受采访
据了解,写《食人魔花园》时,蕾拉还只是伽利玛出版社组织的写作班里的一个新手而已,而她之后写出的《温柔之歌》便成了畅销书,小说出版一年内销量即超过60万册,被《纽约客》誉为“一部征服了法国的小说”,还一举拿下了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该书版权至今已销售到四十多个国家。
《温柔之歌》写了什么?
《温柔之歌》被称为一部“可以吓到家长”的小说。小说的开头就充满悬念:“这个婴儿死了。”它讲述了一位“完美”的保姆,谋杀两个她看护的孩子的故事。小说改编自真实事件:2012年,一位多米尼加保姆因为双重谋杀罪,在纽约被起诉。
“这个故事的灵感其实来自于我的个人经历,因为我自己在孩提时代也有过保姆。”她说,“付钱让某人来代替自己爱自己的孩子”这个想法深深地吸引了她。“这会导致一种非常揪扯不清的关系……我们永远会恐惧他们取代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蕾拉的小说总是从真实的社会事件中获得灵感,处女作《食人魔的花园》的灵感产生于2011年,那时她刚刚做了妈妈,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在家里看电视,时值“DSK事件”爆发——法国经济学家、律师、政治家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涉嫌侵害一名女性服务生的案件。受到这个案件的启发,蕾拉决定写一个关于女性“性错乱”的故事。蕾拉的主编说,最让我们吃惊的是这本书出如此令人震惊的绝望感。
在北京站之后,蕾拉·斯利玛尼还将来到上海展开她的一系列文学交流活动。
3月13日,她将来到思南文学之家,与她小说的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袁筱一,上海女作家、《收获》杂志编辑走走,共同分享有关于文学的话题。
3月14日,她将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外语楼333室,聊一聊她作为总统马克龙任命的全球法语推广大使的使命,聊一聊作家的使命,聊一聊写作、语言与社会承担之间的关系……
>>蕾拉·斯利玛尼说:
原标题:蕾拉·斯利玛尼:作为一个人,我可以讲述怎样的故事? | 对话
1.我不喜欢人们把文学当作纯粹的消遣,那样读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我在写作时会尝试写出其他东西,能够打动读者、让读者走出舒适区的东西,强迫他们看到那些不太愿意看的内容。在这样一个随处贩卖舒适感的世界里,我主张的是一种文学上的不适感。
2.我认为一个人的吃穿、谈吐或走路的形象往往比长段的语言或者心理描写更有说服力。
3.女作家如何看待“成为母亲的幸福”?我想要讲述围绕母性与“母亲的本能”建立起来的神话和谎言,我一直在做这件事。
4.坐在桌前写小说的那个我,是摆脱了愤怒、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社群归属的我。我关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生于80年代的马格里布女性,我可以讲述怎样的故事。
编辑制作:陈熙涵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